劉備到底何德何能,一個賣草鞋的,值得諸葛亮一生效忠於他?《網路歷史》

諸葛亮有雄才大略,堪稱人中龍鳳,他不但效忠劉備,後來還效忠扶不上墻的劉阿鬥,最後以失敗告終。

這讓很多人感到惋惜,感到不值。

其實這正是諸葛亮成功的地方,也正是諸葛亮為後世敬仰的地方。

諸葛亮明知事功難成,還要堅持伐魏,為匡扶漢室鞠躬盡瘁,為何要如此,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回答了這個問題:伐魏,敵強我弱,終會失敗;不伐魏,坐以待斃。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起而伐魏,雖不足以成事,可足以成仁。

諸葛亮忠於劉備值不值的問題,野狐認為非常值得。

一士為知己者死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匡扶漢室,對諸葛亮非常尊重,也非常信任,諸葛亮在劉備手下如魚得水,可以盡展其才。

當次風雲際會之時,君臣相知,使英雄有用武之地,這是令後世很多英雄羨慕的事情。

杜甫在《蜀相》一詩中諸葛亮進行了高度贊美,同時也流露出對這種君臣相知,相信任的關系非常羨慕之情。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杜甫

士為知己者死,以死報答知遇之恩,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大力提倡的,也是士大夫人格精神的重要內涵,諸葛亮忠於劉備,盡心報答劉備正是傳統文化中這一價值觀的體現。

二 忠義是士大夫基本的人格精神,諸葛亮忠於劉備,不僅僅是忠於劉備,其最終是忠於自己的信仰。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忠』的精神一直被強調,忠『是』士大夫人格中的核心要素,變節投降、背主求榮、甘為二臣等,都是傳統文化中非常唾棄的行為。

孔子講:殺身成仁;孟子講:舍生取義,後世士大夫無不將其捧為圭臬。

即使不得已做了二臣,享受著高官和榮華富貴,其精神也常常是很痛苦的,歷史上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趙孟頫作為大宋宗,國家滅亡後無奈降元,雖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可他的內心很痛苦矛盾:『齒豁頭童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

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這其中無不流露著悔恨、無奈與心酸。

吳梅村明亡後被迫事清,臨終有詩:『忍死偷生廿載餘,而今罪孽怎消除。

受恩欠債應填補,總比鴻毛也不如』並囑托家人『死後殮以僧裝』足見其深自愧悔之情。

王鐸、錢謙益等這樣的二臣,他們的內心無不是矛盾和痛苦的,更何況王鐸做了二臣日子過得很是艱難。

蘇武牧羊北海,單於令李陵勸降蘇武。

『……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嗟乎,義士!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因泣下沾襟,與武決去』

古人重視身前死後的名節,氣節甚至高於生命,因為生命隻屬於你,名節不但關乎到自己,也關乎到家族和子孫後代。

劉備是漢室的血脈,諸葛亮忠於劉備以及劉禪,也就是忠於漢室,此一點就足以讓諸葛亮為之鞠躬盡瘁了,他忠於的更是一種文化精神。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尊劉貶曹也是這種思想和精神。

諸葛亮的選擇是聰明的,是正確的,所以成為後世人們敬仰的先賢。

三 忠義精神也是新時代所需要的

題主的問題背後反映了一種現象,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實用主義功利思想大為泛濫,導致到一些人家國觀念淡薄,忠義精神喪失。

任何時候忠義之心不能丟失,現在國際交流的廣度、深度,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突出,這個時候,忠於自己的國家、民族就顯得更為重要。

那種有奶就是娘,為了一些物質的享受而背叛國家民族的人,是不值得羨慕和尊敬的,為此而損害國家民族利益的人,更是可恥的。

所以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義精神是不容懷疑的,是值得大力提倡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