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當年是真有想法要協助關羽進攻曹操的,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偷襲關羽。
但筆者認為,即便孫權趁關羽水淹於禁七軍之際,進攻合肥,未必能有戰果,更不要說滅亡曹魏。
孫權的確有聯合關羽,進攻曹操的企圖
據《魏略》的記載:
【典略曰: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
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於禁等,乃罵曰:”鉻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
這段史料太過隱澀難懂,而且好似自相矛盾,令人很難完整地理解。
關羽圍困樊城,孫權派遣使者請求協助關羽,但卻命令使者不要急速前行,同時又派遣主薄先去致命於關羽。
這句話就很令人疑惑,既然派出了使者,又派主薄先去幹嘛呢?
為何不令主薄直接作為使者前往呢?
使者的使命為何?
主薄的使命又為何?
關羽對孫權延遲,非常生氣,又因為已經俘獲了於禁、斬殺龐德等人,於是大罵:『江東土狗竟敢如此,我能攻拔樊城,難道就不能滅了你江東嗎?
』
這又是對誰罵的呢?
是使者還是主薄?
孫權得知後,知道關羽輕視自己。
於是,就假裝作手書敷衍關羽,答應親自前往助援。
這是《魏略》直接翻譯過來的意思,但感覺很不符合邏輯,也很難看出是誰先跟對方聯絡的。
但說明孫權此時是很糾結的,心情很矛盾,到底要幫誰,遲遲拿不定主意。
史料記載,關羽水淹七軍,擒獲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
司馬懿、蔣濟建議曹操聯合孫權,進攻關羽。
這就是說,曹操派遣使者聯合孫權時,關羽已經水淹曹操七軍了。
此時,關羽盡管志得意滿,但也沒有理由和資格對孫權使者的延遲到來大發雷霆。
筆者認為,關羽在出兵前就曾經聯系孫權想要一起出兵,或者孫權主動請求關羽一起進攻曹操。
從漢中之戰及關羽進攻襄樊之前這段時間,關羽一系列活動來看,關羽與孫權一定是有聯系,意圖聯合進攻曹操的打算。
從《魏略》記載來看,孫權請求出兵協助關羽,但遲遲不發兵,關羽對此不爽就合情理了。
等到關羽擒獲於禁、斬殺龐德的時候,孫權依然沒有出兵,還在派遣使者來嘮叨此事,隻是忽悠關羽。
關羽感覺不用孫權也可以對付老曹,於是就開口大罵了。
此時,孫權已經得到了曹操的授意,但也沒有直接行動,而是再次派遣使者探尋關羽的口風。
就算此時,孫權也沒有準備與關羽徹底翻臉。
但關羽沒有抓住這次機遇,而是把孫權拒之門外,推向了曹操一邊。
一怒之下的孫權,這才下定決心偷襲江陵。
為了配合孫權進攻江陵,曹操下令駐守合肥的曹軍將領張遼等人撤回。
據《張樂於張徐傳》記載:
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
遼未至,徐晃已破關羽,仁圍解。
孫權向朝廷稱臣,決定進攻關羽。
曹操就把張遼等將領悉數調回救援曹仁。
名義上是聲援徐晃、曹仁,實際上是減輕孫權的顧慮,讓孫權安心全力進攻江陵。
張遼還沒有抵達樊城,徐晃就擊敗了關羽。
從這個過程來看,關羽圍困樊城的時候,張遼等人駐守合肥。
如果孫權不答應曹操進攻江陵的話,曹操就不會把張遼等人撤回。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孫權不偷襲江陵,而是趁此機會進攻合肥,張遼等人能頂得住嗎?
這就是題主所說的問題。
筆者認為,漢中之戰是關羽、孫權聯合進攻曹操的最佳時機,但卻遲遲沒有行動。
根本一點,那就是沒有足夠的把握戰勝曹操。
漢中之戰後,曹操盡管損失很大,夏侯淵被殺,但基本的實力還在,而且已經撤回了洛陽。
此時,與曹操開戰,勝算的幾率更小。
雖然關羽初戰告捷,但有兩個因素不得不考慮:
其一,關羽突然出兵,打了曹操一個措手不及,初戰得手,也符合戰爭規律。
因為關羽突然調集大軍開戰,打破了原來的平衡態勢。
幾萬人圍攻曹仁幾千人,能不取勝嗎?
其二,恰遇夏季暴雨,關羽成功利用了這一機會。
於禁七軍三萬餘人全部被曹仁安排在城外,其意圖就是想內外夾擊關羽,對關羽進行反包圍。
但意外的天氣變化,打亂了曹仁的如意算盤,關羽利用水軍的優勢,放水淹沒了於禁七軍。
司馬懿、蔣濟等人都認為於禁等人非戰而失利,也就是說,這是偶然因素造成的。
但戰爭隻看結果,就不多說了。
從這個過程來看,關羽也並非多麼不可一世。
漢水逐漸退落,徐晃到來,關羽就被擊敗了。
這就是說,曹操有足夠的兵力對付關羽,並沒有到了動用防禦孫權兵力的時候。
如果張遼等人在合肥按兵不動,孫權就恐怕難以有機會。
孫權很難在合肥有所作為
據《張樂於張徐傳》記載:
太祖既征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馀人屯合肥。
太祖征張魯,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
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
”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征伐孫權無功而還,帶走了大批軍隊,準備討伐漢中張魯,給屯駐合肥的張遼、樂進、李典等將領,隻留下了七千餘人。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趁曹操西征張魯之際,率領十萬大軍圍攻合肥。
曹操派遣護軍薛悌送來了錦囊妙計,命令張遼、李典出戰,樂進與護軍薛悌守城。
張遼分析了曹操的戰略部署,趁孫權立足未穩,親自率領八百將士殺入孫權十萬大軍陣中,幾乎殺死孫權。
孫權圍困合肥十多天,不能攻取,於是撤軍。
此戰,孫權手下有呂蒙、甘寧、凌統、蔣欽、陳武、宋謙、徐盛、潘璋、賀齊等許多將領跟隨出征,但遭遇張遼兩次突襲,竟然沒有一位能夠做出戰前提示,而置孫權於危險之地。
由此可見,張遼是很善於把握時機的,其行動超出所有孫吳將領們的意料之外。
此戰,也留下了『張遼止啼』的美談。
黃初三年《222年》,孫權對曹丕稱臣後再次反叛,曹丕派遣已經生病的張遼乘船與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
孫權得知張遼到此,甚為忌憚,對諸將下令說:
“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這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孫權是真的被張遼打怕了。
由此可知,只要張遼鎮守合肥,孫權就有懼怕之心,不敢輕易出兵圍困合肥。
就此分析,就算孫權利用關羽水淹於禁七軍的機會進攻合肥,恐怕也沒有把握就能夠攻下合肥。
孫權沒有選擇進攻合肥而是偷襲江陵,這也證明孫權對於攻下合肥沒有信心。
對於孫權而言,能夠攻占合肥遠比攻占江陵更為有利。
之所以沒有如此選擇,恐怕就是因為攻占合肥的勝算不大。
與其冒險去攻占合肥,還不如將到嘴的肥肉吃下,這是孫權聰明之處。
從諸葛亮歷次北伐來看,都會大量調動曹魏的兵力。
應該說與關羽進攻襄樊的情況相似,都是孫權進攻合肥的好時機。
但孫權沒有進攻合肥或者多次進攻合肥無功而返,這也說明,合肥並不是那麼好占據的。
在筆者看來,如果孫權在關羽進攻襄樊之際進攻合肥,幾無勝算,更不要說滅掉曹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