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據守漢中10年,防衛固若金湯,為何薑維連30天都守不住?《網路歷史》

蜀漢自從奪取漢中後,一共設置了四位漢中太守《都督》,分別是:

第一任漢中太守是魏延,任期是從219年到234年,合計15年;

第二任漢中太守是吳懿,任期從234年到237年,合計3年;

第三任漢中太守是王平,任期從237年到248年,合計11年;

第四任漢中太守是胡濟,任期從248年到263年,合計15年,直到蜀漢滅亡。

薑維並不是直接鎮守漢中的將領,243年,薑維出任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那個時候的漢中守將是王平;247年,薑維升任衛將軍,錄尚書事,衛將軍是統領所有禁軍的,這個時候的漢中守將還是王平。

直到256年,薑維升任大將軍,主管蜀漢全國軍事,當時的漢中守將已是胡濟。

姑且不論魏延鎮守漢中時期的蜀漢國力比胡濟鎮守漢中時的蜀漢國力要強得多,但是蜀漢之所以迅速被魏軍占領漢中,從而導致滅亡 ,薑維卻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主要原因就是薑維改變了鎮守漢中的戰略,這正是這一改變,導致魏軍很輕易就進入了漢中,而薑維卻沒有完成自已的戰略目標,在軍事上,薑維的策略是嚴重失誤的。

魏延時期的漢中防禦計劃是這樣的,概括起來就是:抵禦敵軍於國門之外。

如何抵禦?

就是蜀軍前出漢中各個險要關口把守,利用險要地勢阻止魏軍進入漢中,從關中進入漢中要穿過茫茫八百裡秦川,不僅地勢險要,而且有些地方能夠做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從關中進入漢中隻有5條路,只要守住了這5條路,魏軍就無法進入漢中。

從漢中進入關中的5條路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儻駱道、褒斜道、子午谷道,另外還可以從襄樊地區或上庸三郡乘船由漢水逆江而上進入漢中,除此之外,曹魏就沒有其它路進入漢中。

因此魏延時期的防守就是在各個進入漢中道路的險要地點設置據點守衛,並在漢中境內利用險要地勢設置據點,比如陽平關,優點是能夠利用地形,用較少的軍隊,阻止敵軍進入漢中,缺點就是兵力相當分散,隻能抵禦敵軍於國門而外,而不能大量消滅敵軍有生力量。

在諸葛亮時代,為了加強漢中的防守,諸葛亮還修建立了漢城和樂城,與陽平關一起,成為漢中境內防守的三個最重要據點,其它的蜀漢兵力則前出進入漢中的各險要道路。

魏延、吳懿、王平時代,都采取了這種策略抵禦魏軍,基本上都收到了較好的作用,魏軍沒有一次能進入漢中,最有效的一次就是王平領導的興勢之戰,以數萬蜀軍大破魏國大將軍曹爽的數十萬軍隊,很好的防禦了漢中。

但是,薑維掌權後,改變了這一策略,薑維的建議是這樣:

《三國志薑維傳》: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

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

使敵不得入平,臣重關鎮守以捍之。

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

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裡縣糧,自然疲乏。

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並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

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

薑維的策略中心思想就是:放棄外圍防禦,收縮兵力到主要據點,比如漢、樂二城,堅守城池,使敵軍無法攻破,同時準備一支遊擊部隊在背後攻打敵軍糧道,敵軍不能攻破城池,又隻能靠千裡之外的關中運輸糧食,然後守城軍隊與遊擊軍隊一起出擊敵軍,必能大量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獲利巨大勝利。

薑維的策略可簡單的歸納為:放棄外圍防禦、誘敵深入、聚而殲滅。

所以當魏軍於263年發動攻蜀之戰時,18萬魏軍很輕易的就進入了漢中,而薑維身為蜀漢最高軍事長官,僅僅一個月時間,魏軍就直接滅亡了蜀漢,薑維要負軍事失利的重大責任。

薑維的戰略想起來很美麗,但實施起來並不容易,18萬魏軍進入漢中,蜀漢軍在漢中的部隊不超過5萬人,以5萬人圍攻18萬人,薑維是否想的太天真了,實際情況上,當魏軍進入漢中時,很快就包圍了漢、樂二城和陽平關,而蜀軍並沒有組織起有效果的抵抗,身為三軍總司令的薑維身在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岷縣南》,根本就不在漢中。

同時身為漢中都督的胡濟也不在漢中,而在漢壽,也就是劍閣,這種奇怪的部署,真是讓人看不懂,在漢中前線,隻有王含守漢城,蔣琬之子蔣斌守樂城,傅僉和蔣舒守陽平關,他們的統帥沒有一個人在漢中。

魏軍進入了漢中,而沒有遭到打擊,對蜀漢來說,漢中防禦已經失敗了,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薑維的責任,當然了,並不否認薑維的赤膽忠心,但是漢中防禦的策略,確實是錯誤的,尤其是以蜀漢的弱小對抗強大的曹魏,更是錯的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