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不同時期的形象。《網路歷史》

《三國志》,《三國演義》中,曹操所處形象完全不同。

在前者所占篇幅貫穿大半個三國亂世,其餘人其餘人物為補充。

因此,以曹操為核心,劉備、孫權、袁紹等人為主幹,陸績、魏延等人為枝葉的《三國志》便是如此。

在《三國志》中,曹操被稱為太祖。

便是魏武帝。

記載曹操是《武帝紀》,而孫權和劉備隻記載為《吳主傳》和《先主傳》。

更佐證了曹操的正統地位。

陳壽是西晉人,晉代魏統,並一統天下。

故陳壽認為魏晉才是正統的中央。

229年三足鼎立時,蜀占西南,吳斷東南。

看似吳蜀兩國與魏國處於同一量級,但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依舊在魏國統治的中原地區。

同時魏國還兼有關中和西域。

魏國為正統,理故當然。

因此形成了《三國志》中尊曹貶劉的基本論調。

在朱明時期,世俗小說的發展也伴隨著文化囚籠的實施。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問世前,施耐庵就因《水滸傳》身陷囫圇。

《水滸傳》中的反抗,可『引申』為對當朝統治者的『反抗意圖』,因此水泊梁山的招安,也是『無奈之舉』。

羅貫中在作品中,形成了尊劉貶曹的格調,漢天子姓劉,故繼任者也要為劉氏後代才為正統。

這無疑是符合老朱家的『口味』的。

至於劉備到底算不算正統,尚不議論,就算是,也和劉璋,劉表一樣是和皇帝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

但尊劉貶曹確實是當時的『政治正確』。

因而曹操成了『下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的形象。

在當代的作品中,曹操類似於一個英雄,一個上承天意,下承民意的英雄。

青年時期,他用五色棒暴打權貴,中年征討四方,老年固守中原,試圖一統天下。

他更是反抗門閥制度的先驅,更像一部爽文劇情中的男主。

相比滿口仁義的劉皇叔,碌碌無為的孫十萬。

更多人更喜歡把曹操當做自己的『精神標桿』。

類似的還有『精羅』,『精德』等。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袁紹,劉備等軍閥,想恢復的是漢朝延續四百年的濕度,一個精英階層為主的社會。

一個封建制度經過四百年後,已經腐朽為少數精英階層剝削底層人民的工具。

滋養出了袁紹、荀彧等背後左右政治的門閥。

百姓終日勞作,不得溫飽,門閥歌舞升平,夜夜笙歌。

外戚宦官,勾心鬥角。

這樣的制度就像腐爛的木架,即使扶得起來,會持續長久嗎?

而曹操,想建立的,是一個『理想國度』,一個寒門入仕,老有所終,幼有所養天下大同的社會,但是歷史的慣性。

曹操死後,曹丕在司馬懿的建議下,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又把制度拉回了原來的樣子。

曹操的理想,在他兒子的手上,破滅了。

在那個黨錮之亂扥時期,那個少年,有一個夢想,在他死後,能在墓碑上刻上『漢征西將軍曹侯之墓』……

天臨四年六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