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提拔無數忠臣,司馬懿奪權時,為何沒人敢站出來反對?《網路歷史》

一朝天子一朝臣,莫欺四朝老臣心。

四梁八柱當平穩,隻嘆英雄早歸星。

魏武雄風雖有在,奈何士族根基深。

皆贊忠肝義膽士,身在寒門難為生。

曹魏的滅亡,歸根結底是皇權與士族之間鬥爭失敗的結果,非一二人之功。

最終的結果曹操左右不了,曹丕也左右不了,司馬懿不過是恰逢其會,借勢推翻曹氏,取而代之,登上皇位,幾代之後,司馬氏同樣被士族掀翻在地。

沒有什麼忠肝義膽,也沒有什麼正反立場,生存與貪婪是歷史發展永恒的話題。

人才?

權勢,利益!

矛盾的始點,在於曹操提拔寒門過多。

魏武雄風,自然無人能撼動,陳宮也好、孔融也罷,都無法挽回士族的尊嚴。

然而子孫並沒有這份魄力,於是被曹操打壓了幾十年的士族,終歸是迎來了翻盤的機會。

司馬懿正是借著這股東風,發揚『九品中正制』,將士族又團結在一起。

從統治者的角度講,『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不過是工具。

但是從仰視的角度看,何為『人才』?

對於寒門,『人才』的頭銜就意味著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對於豪族,子弟中人才越多,自己所能掌握的權利也就越多。

所謂人才,不過是瓜分權力、謀取利益的門檻。

選人制度

那麼如何判定一個人是不是人才呢?

在『九品中正制』出現以前,『風評』就是判定人才的標準,話語權掌握在士族名流手中。

曹操就是打破了這種『察舉制』,大量起用寒門,將士族排擠出權力核心,這也是曹魏得以稱霸北方的秘訣所在,袁紹也好、劉表也罷,始終沒能擺脫對士族的依賴,因此他們輸給了曹操。

戰事可以運用極端手段,這是曹操能夠啟用寒門的基礎,他擁有絕對的權威,專治各種不服,於是司馬家、楊家等傳統士族被壓制,毛階、滿寵等幹吏被啟用。

及至曹丕繼位,手腕不及乃父,身邊所倚仗又不乏士族新秀。

因此,為了尋求勢力間的平衡,曹丕采納了陳群主張的『九品中正制』,以各郡為單位,對官員和人才進行評定,分為九等,評優可晉升,差評要降級,這也給了官員們希望和動力。

但是這畢竟是調和矛盾的產物,雖然最初曹丕能夠任用心腹,赴各郡主持評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權力逐漸被士族竊取和掌握,也正是借此機會,實現了強弱位置的轉換。

在魏晉幾百年間,伴隨著用人權利的反復易主,皇權與士族權力之間也出現此起彼伏的態勢。

在此過程中,受傷最深的莫過於寒門,因為他們是權力鬥爭的犧牲品,類似陶淵明,博學多才,卻鬱鬱不得志者比比皆是。

自保尚且為難,何談護住?

講到此處,問題的答案就已經十分明了了。

從曹操到曹丕,再到曹睿、曹芳,恰恰是皇權逐步減弱的過程,因為曹丕早早離世,他所倚仗的『九品中正制』又逐漸被士族所掌握。

在此過程中,一代功臣如賈詡、曹休、曹真等相繼離世,二代、三代親宗基本不堪大用。

一方正在起勢,一方逐漸沒落,成敗早已成定數。

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能夠堅持到司馬家族亂政的老臣鳳毛麟角,也都未居要職,選拔出來的新臣,受的是士族恩惠,又怎會為曹魏鳴不平?

左右都是打工,效力於誰又有什麼區別呢?

況且戰亂年代禮樂崩壞,判兵降將比比皆是,誰又有那份忠貞節操呢?

因此,司馬家篡權,一來是順勢而為,二來又無暴力動蕩,三來禪讓之舉殷鑒不遠,百官自然不覺得新奇和不妥,又談什麼反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