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擁兵幾十萬,實力吊打曹操,最終卻為何一事無成?《網路歷史》

公孫瓚之覆滅是其個人原因所致,俗話說,不作死就不會死,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公孫瓚總表現出一種作死的感覺,即使擁兵自重,也難成大事。

要說公孫瓚也是有本事之人,曾領數十騎就能殺的鮮卑數百騎落荒而逃,也是公孫瓚先後的輝煌戰績,使得北方遊牧民族不敢南下犯鏡。

但少數民族頭領丘力居是公孫瓚一直搞不定的刺頭,朝廷就派劉虞任幽州牧,安撫和威懾這些少數民族,收效頗豐,但公孫瓚就起了嫉妒之心,便想著法的陰害劉虞,後袁術欲勸進劉虞之事,公孫瓚又從中作梗,導致二人關系極度惡化。

後來袁紹和袁術因討伐董卓分贓不均起了刀兵,而此戰中公孫瓚之弟公孫越戰死,至此公孫瓚便與袁紹結下梁子,此時的公孫瓚勢力強大,袁紹是很忌憚的,於是將渤海郡推授給公孫瓚之弟公孫范以結友好,隨後公孫瓚利用此有利形勢破了青州、徐州的黃巾軍,繼而將矛頭指向袁紹,後邊就發生了界橋之戰,然而此戰袁紹大將麴義立功,擊敗公孫瓚部嚴剛,青州兵敗後,青州田楷、兗州單經亦全線潰敗,瓚軍敗走勃海,與公孫范一起逃往薊城,後『於大城東南築小城,與虞相近,稍相恨望』

此時劉虞就該出場了,因為之前受到了公孫瓚連續不斷的陷害,趁公孫瓚大敗之際,便發兵攻伐公孫瓚,但公孫瓚獲勝了,並在居庸關活捉了劉虞,並隨後殺害了這個皇室宗親。

公孫瓚此行遭到了劉虞舊部以及所安撫的少數民族的痛恨,隨即由閻柔為統帥,鮮於輔、齊周、鮮於銀為先鋒的烏丸、鮮卑、得胡與漢族的數萬聯軍共同討伐公孫瓚,斬了漁陽太守鄒丹;此時,袁紹也派麴義和劉虞之子劉和率軍與鮮於輔合兵一處,共同討伐公孫瓚,至此,『瓚軍數敗,乃走還易京固守』

為圍塹十重,於塹裡築京,皆高五六丈,為樓其上;中塹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積谷三百萬斛。

公孫瓚大敗之後便修建了防禦工事,算是世界上最早的『炮樓』了吧,大大小小的高樓分佈於戰壕之間,並由小樓作為防禦,公孫瓚自己將大樓建於中間,準備長期避戰休養。

瓚曰:『昔謂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視之,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田畜谷。

兵法,百樓不攻。

今吾樓櫓千重,食盡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而此效果確實明顯,《三國志》記載『紹遣將攻之,連年不能拔』即便是小樓危急,因其大樓固若金湯,公孫瓚也任其自生自滅,坐視不管。

而後,袁紹令人挖地道通至大樓樓基,焚火燒掉大樓立柱,大樓傾覆,公孫瓚自知必敗,於大樓內殺妻兒後自殺,一代梟雄至此隕落。

可見公孫瓚之敗確實為其自身的原因,首先做人詭計心眼太多,害人之心常有,以致樹敵愈甚,又不自量力與袁紹為敵,後尚可一戰,卻不顧將士安危,自己躲於『安全』之所,可謂人心盡失。

英雄記曰:先是有童謠曰:『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惟有此中可避世』瓚以易當之,乃築京固守。

瓚別將有為敵所圍,義不救也。

其言曰:『救一人,使後將恃救不力戰;今不救此,後將當念在自勉』是以袁紹始北擊之時,瓚南界上別營自度守則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見救,是以或自殺其將帥,或為紹兵所破,遂令紹軍徑至其門。

正如裴松之評價一樣,童謠之言,無不皆驗;至如此記,似若無征。

謠言之作,蓋令瓚終始保易,無事遠略。

而瓚因破黃巾之威,意志張遠,遂置三州刺史,圖滅袁氏,所以致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