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托孤時,跟孔明說『兒若有不才,汝當成都之主』,是試探還是真誠?《網路歷史》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經寫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指的是劉備駕崩於白帝城,後來各路演繹這一段『白帝城托孤』,聞名於世。

劉備知自己大限將至,把軍師諸葛亮招在近身,叮囑後事,《三國志》雲: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題主也是針對這句話,提出的疑問,這是試探還是真心相托?

歷史的真相已經真假難辨,即使當事人本人,不同的心境卻是不一樣的解讀。

針對此事,諸葛亮本人倒是肝腦塗地,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站在後人的角度來理解,卻有不一樣的況味。

有人認為這是政治人物的機心,一是試探諸葛是否有奪位之心,二是為了讓諸葛感激之心更好的輔佐劉禪。

答主卻不認為,劉備者,何許人也?

南征北戰東奔西跑多年,尚未有一根據地,但其仍然意氣風發堅持到底,直到在荊州投靠劉表後得到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指點,三顧草廬請的諸葛亮出山,才有改觀其處境。

劉備恢復漢室之心可彰日月,且在這一旗幟下招攬一匹英雄豪傑。

但多年的爭鬥劉備認識到,是誰入主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安國,誰能領導下實現復國之夢想,延續漢室國祚才是根本。

所以才有了『若嗣子不才,汝可取而代之』之意。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劉禪不才是劉備了解的,如果他能察納雅言還是好的,若昏聵無知反倒是加速這麼多年的心血,甚至自己身後事不保。

萬不得已下諸葛取而代之,最起碼還能保持著一點香火之情。

而劉禪,不能勝任一國之主,做一個太平王安樂一生也是好的,父母之愛子女,為之計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