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之處透露出關鍵問題』的確如此,在歷史上,很多時候有些不經意的舉動,其實反而透露著很多的關鍵問題。
而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有很多的故事,這些故事之間也有很多的機緣巧合相互應證。
也有很多的事情因為一時間的機緣巧合而成就了最終的結果。
司馬懿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個歷史人物。
而他在當時,之所以會選擇撤兵,其實就是因為看到了城樓上的兩個書童。
因此看出了空城計的最大疑點。
而這兩個書童之中到底透露著怎樣的機密呢?
司馬懿又從中看到了什麼呢?
如果想要了解的話還是要結合歷史來一探究竟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01諸葛亮實施空城計的背景
想要了解故事的經過,其實還是要先了解一下『空城計』。
『空城計』來自於《三十六計》之中的第三十二計。
這個計謀主要是指,如果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缺乏兵備的一方反而故意示意人他們沒有設兵備,從而造成錯覺,迷惑對方,然後讓敵軍勸退。
而在三國時期,『空城計』被諸葛亮應用,主要是在北伐之中。
當時,劉備已經去世,是他的兒子劉禪繼位,雖然蜀國發展一帆風順,但是諸葛亮明白不進則退的道理,所以他開始密謀北伐。
而在後來,曹丕駕崩,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所以諸葛亮準備計劃開始北伐。
時隔一年,諸葛亮眼看當時的各方面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諸葛亮開始了北伐,而此時他的選擇是穩紮穩打,腳踏實地的進攻。
本來一切都是在諸葛亮的計劃之中。
但是,因為諸葛亮錯用了馬謖,當時的他派馬謖來守衛街亭,但是馬謖剛愎自用,導致整個街亭都失守了,從此諸葛亮的就開始北伐處於不利狀態。
02守衛西城,實施『空城計』
街亭之戰的失敗導致蜀國失去主力。
而此時司馬懿也是一鼓作氣,直接率領十五萬大軍進攻諸葛亮所在的西城。
此時諸葛亮身在西城,在他的身邊當時僅僅隻有千餘名士兵,和一些文官。
顯然是無法抗衡當時的司馬懿的。
但是,諸葛亮沒有選擇逃跑,而是安之若素。
並且諸葛亮還對身邊的人說:『等曹魏的軍隊到了都不要慌張,我自有打算』。
緊接著諸葛亮開始了自己的計劃,而這也就是我們知道的空城計。
諸葛亮下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要求士兵也是原地不動,不能夠私自外出或者大聲喧嘩。
同時又命令士兵把所有城門都打開,在每個城門上都派20名士兵,讓他們扮成百姓。
而諸葛亮自己則是披上鶴氅,戴上綸巾,然後領著兩個小書童,在城門上彈琴觀望。
就這樣,過了一會兒,果然司馬懿的軍隊前來進攻,而到了城門之前,當司馬懿看到這樣的情景後,反而不敢輕舉妄動。
因為他也知道諸葛亮本就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所以這種模樣看著就是有詐。
因此,此時的司馬懿覺得,諸葛亮這是在騙他們自己想的城內沒有士兵,其實是暗中做好了埋伏,所以司馬懿立刻下令全軍撤退,就這樣,諸葛亮憑借著『空城計』解決了當時的危機。
而對於『空城計』,雖然看似非常聰明,也是諸葛亮大獲全勝,但是一直以來都是受到了很多的爭議。
很多人覺得司馬懿應該也懂得兵法,更是知道『空城計』,怎麼就中計了呢?
其實這還是要從兩個書童說起。
03兩個書童最為關鍵
司馬懿在歷史上的確是一個十分厲害的人物,不僅擁有著雄心壯志,而且也是十分堅韌,在兵法方面也是有所研究,所以司馬懿本應該是沒那麼容易上當。
而他之所以中計,其實就是因為那城門上的兩個書童。
的確,在當時,這兩個童子的確是『空城計』成敗的關鍵。
因為我們都知道,書童年紀很小,還是年幼的孩子,而在人們的心目中,小孩子一般是不會撒謊和演戲的。
而一反常態的是,當時這兩個書童卻表現的十分鎮定,所以也就讓司馬懿內心犯了嘀咕。
這其實是因為,在當時的時候,這兩個書童之所以如此鎮定,並不是像別人一樣是假裝的。
而是因為當時諸葛亮並沒有告知兩個書童有關城中的真實情況,因此他們以為當時的確是諸葛亮胸有成竹,於是就也就表現的十分的理直氣壯。
也正是因為身為孩子的兩個書童也如此淡定,讓司馬懿相信在西城中其實是有很多的埋伏的,所以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
而這兩個書童,當之無愧就是整個『空城計』中最大的疑點,也是關鍵所在,也正是因為這兩個書童,導致了司馬懿最終相信了『空城計』,選擇了撤兵。
由此也可以發現,其實在諸葛亮不僅足智多謀,而且也是心思縝密,設想到了所有會發生的情況,最終也是做了完全的準備,保證萬無一失。
因此,怪不得司馬懿會撤兵,這兩個書童其實是最為關鍵的證據。
04結語
很多時候歷史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因為一些細節才最終決定了成敗。
而諸葛亮的空城計也是如此,正是因為他巧妙的安置了兩個書童,最終才使得司馬懿能夠相信他,認為這西城看起來空空如也,其實裡面也是暗藏玄機,從而不敢輕舉妄動。
因此這也是整個空城計最為關鍵之處。
而歷史中也是有著很多類似的事情,因此,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以史為鑒,做事情的時候也要保證萬無一失,才能夠有備無患,事半功倍。
而這不僅是我們的經驗,也是歷史所交給我們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