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國的j最著名最牛的隱士,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
司馬徽有三大特點:一是個人能力強,據史書記載,他精通兵法、經學、道術等多門學問,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天下奇才,其謀略之深可以冠絕三國。
二是弟子名氣大。
司馬徽手下有三個著名的弟子,他們分別是諸葛亮、龐統和徐庶。
三人個個天下聞名,牛氣沖天,都是三國頂級謀士,幾乎左右著三國的整個格局。
弟子都如此厲害,可見司馬徽有多深藏不露。
三是淡泊名利。
司馬徽雖然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性格清雅,不爭功名利祿,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卻如同鬼谷子一樣,選擇歸隱山林。
懷有不世之的水鏡先生司馬徽為什麼寧肯孤狐終老,也不願出山呢?
主要原因有四個。
一是生不逢時。
為什麼這麼說呢?
司馬徽出身於漢末,當時漢廷宦官擅權,政府腐敗,天下動亂,百姓遭殃。
在這種生不逢時的年代,能『明哲保身』就已經很不錯了,當然別說出人頭地的幹一番大事業了。
司馬徽看透天下大事,所以退隱山林。
因此,滿腹經綸的他成立了一個叫潁川書院的學府,做起了傳道受業的本分事,目的是想培養更多的人才出來。
除去諸葛亮、龐統和徐庶三人,據說曹操麾下的郭嘉,荀彧, 陳群等人都曾經在他那裡受到過教育。
再等到三國梟雄四起時,司馬懿年事已高,他無動也無激情再出山幹事創業了。
二是天命難違。
諸葛亮被劉備請下山時,司馬徽對說了12個字:孔明雖得其主,而不得其時也!意思是說孔明下山錯過了最佳的時機。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當時的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平定了中原,占據了中國大部分地區,手下又擁有眾多良忠謀士,其霸主的地位無人可動搖。
事實證明,司馬徽果然說的沒錯,盡管諸葛亮下山後,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協助劉備奪取了川蜀之之,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但依然無法撼動曹操霸主的地位,最後諸葛亮在晚年六出祁山伐魏,也是盡人事知天命罷了,最終勞民傷財,無功而返。
天命難違,司馬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不願出山,也不想做逆天之舉。
三是沒遇明主。
因為司馬徽聲名在外,請他出山的梟雄也不少。
荊州牧劉表就曾請司馬徽出山相助。
劉表當時設立學校、學官,廣泛尋求天下名士。
司馬徽便成了他重點征詢的對象。
然而,司馬徽對劉表並不感冒,原本很簡單,劉表心胸狹隘,不能容人,不是明主。
因此,當劉表親自來找他時,他裝糊塗地一問三不知,弄得劉邦感嘆連連:司馬徽隻是一介小書生而已,見識和普通人並沒有不同。
再後來,還有其他梟雄也想請司馬徽出山時,司馬徽 年事已高,早已看破紅塵的他更不願出山輔助,因為他知道,無論是輔助哪位君王,都為帶來生靈塗炭。
四是因為他姓司馬。
史書記載,一代奸雄曹操曾經也想請司馬徽下山相助。
但司馬徽也婉拒了。
原因除了他當時年事已高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司馬懿已在曹操麾下效力。
司馬徽不想和侄兒去爭寵。
司馬徽和司馬懿果然叔侄關系嗎?
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有三個。
一是兩人姓氏相同,司馬徽和司馬懿復姓司馬;二是兩人都出生地都在河南,司馬徽出生在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司馬懿出生在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焦作市溫縣》。
三是兩人都是名人之後。
據《重修太史廟記》記載,司馬徽和司馬懿都是司馬遷的後代,並且是八代以內的事情。
司馬徽名聲在外,又有諸葛亮、龐統、徐庶這樣的知名弟子,而青年才俊司馬懿和他又是親戚,因此,他們極有可能經常互通往來。
有說會問,既然如此,司馬徽為什麼不把司馬懿推薦給劉備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司馬徽推薦徐庶、臥龍、鳳雛,是因為他們是他的弟子,司馬徽對他們非常了解,劉備馬躍檀溪後,遇到司馬徽,司馬徽便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和龐統,說二人得其一便可得天下。
而司馬懿盡管是他的侄兒,但司馬徽對他並不了解。
要知道,司馬懿屬於那種特別低調,特別能忍之人,他的非凡才能一直隱藏在深處,不說司馬徽沒看見,就連閱人無數的曹操也沒有完全看透。
更重要的是,司馬懿那時眼界很高,沒有出仕的想法,就連曹操請他下山,他都推脫了好幾次沒同意,最後還是曹操用刀架在他脖子上才還把『威逼』到麾下。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司馬徽推薦了司馬懿,司馬懿也不一定願意下山輔佐一窮二白的劉備。
總之,司馬徽和司馬懿有這層若即若離的特殊親屬關系,在司馬懿已效力於曹操麾下的情況下,心高氣傲的司馬徽打死也不會追隨曹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