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從《三國志》看三國年譜,可以推測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什麼時候
諸葛亮的《隆中對》公元207年,劉備三請諸葛亮,最後一次終於見到諸葛亮時,詢問安天下之策,諸葛亮提出了先取荊州,再取益州,聯吳搞曹,從而實現統一中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魯肅在什麼時候提出《榻上策》
魯肅是徐州南部東城《今安徽定遠縣》人。
周瑜的祖父曾任東漢的太尉一職,而有關魯肅的父親卻沒有記載,可見魯肅並非出身名門。
不過魯肅的家很有錢,他年輕時熱衷於擊劍騎射,不理家事,被鄉裡老人稱作『狂兒』。
周瑜聞名,有一天,率部下來見魯肅,想請魯肅資助一些糧食。
魯肅家當時有兩座米倉,聽了周瑜的來意,魯肅毫不猶豫把其中一座送給了周瑜。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魯肅是一個非常慷慨的人。
但是魯肅的慷慨不是那種隻付出不要回報的慷慨。
用現在的話來說,魯肅的慷慨是一種投資。
不久,北方陷入戰亂,魯肅舉家遷往江南。
公元200年,魯肅經周瑜推薦結識了孫權。
這樣,魯肅以前的付出得到了回報。
魯肅見到孫權後,兩人談得非常投機。
魯肅分析說,東漢王朝的復興已是不可能的,而曹操的優勢也一時無法改變。
他建議孫權首先鼎足江南,然後伺機消滅劉表,占領長江以南以成霸業。
魯肅的這個戰略構想和諸葛亮三分天下的主張完全相同。
而且,魯肅提出這一構想要早於諸葛亮。
在占領長江以南這一點上,魯肅與盟友周瑜的見解是一致的。
他提出要高瞻遠矚有步驟地推進計劃。
但是,魯肅的主張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支持。
特別是孫權部下首屈一指的名士張昭,更是對魯肅持批判態度。
起初,魯肅對共同抗曹並沒有具體的聯合目標《當時劉備還沒入眼》。
公元208年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開始
赤壁之戰的前夜,魯肅清醒地認識到,劉備正是自己應該聯合的對象。
魯肅不顧劉備當時正陷於窮途末路,專程趕到劉備處說服他共同抗曹。
對初次見面的諸葛亮,他以自己是諸葛亮兄諸葛瑾之友的身份與諸葛亮建立信賴關系,親自陪諸葛亮到柴桑與孫權會見,同時叫回周瑜共同勸說孫權抗曹。
這些都是魯肅一人促成的。
誰先提出三分天下?
公元207年的時候,孫權已經在江東立足,當時荊州還是劉表的地盤,諸葛亮的《隆中對》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已經明確提出外結好孫權。
三分天下
公元200年,孫權在與魯肅的《榻上策》旨在立足江東,消滅劉表,這一年,曹操東征劉備,劉備逃奔袁紹。
所以魯肅的《榻上策》並沒有聯手劉備三分天下。
一直到公元207劉備投奔劉表,劉表去世後。
魯肅去吊喪,臨走之前才提出
『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所以,『三分天下』是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