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最悲催將領,唯一可助諸葛亮北伐成功,死後墓前一跪像引爭議。《網路歷史》

三國的魏延是位悲催的人物,他雖然勇冠三軍,才華橫溢,但隻因得不到諸葛亮重用而導致結果悲催。

劉備是位求賢若渴的明君,也是知人善用的,他對魏延非常信任和器重。

在奪取漢中後,眾人都認為漢中太守非張飛莫屬,結果意外出現了,魏延卻取代張飛成為漢中太守。

單從這一點來看,劉備是非常識人的。

比如說諸葛亮非常器重的馬謖,劉備在去世之前,曾經給諸葛亮進行了8字忠告:言過其實,不可重用。

結果諸葛亮不聽,果然釀成了失街亭的大禍。

而事實證明,魏延果然沒有令劉備失望,他文武雙全,論『武』,他勇冠三軍,戰功赫赫,魏延在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時,就曾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氣魄,一下就折服了眾人。

再加上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而且善謀,在漢中設立了『重門之計』,穩固了漢中數十年。

也正是因為這樣,他的地位僅次於『五虎上將』。

論『文』,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以及歷次北伐時,要求獨率一路精兵,分路攻擊關中的要求,均被諸葛亮給否定了。

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靠中規中矩的步步為營取勝,無亦於難於上青天。

而隻有出奇制勝才是上策,『子午谷奇謀』便是奇計。

結果諸葛亮不但沒有采納,反而疏遠了魏延。

諸葛亮之所以對魏延『不感冒』,隻因和魏延的個性有關。

魏延是個火爆脾氣,凡事直來直去,同時,他還有點桀驁不馴,目中無人,因此很不討諸葛亮喜歡。

魏延當然知道個中原因,平素自然也就對諸葛亮不滿,而在獻『子午谷奇謀』沒有被采納後,自認為失了『面子』的魏延更是怨言滿天飛,兩人矛盾進一步升級。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見到魏延,就以魏延腦後天生有反骨為由,要斬了他。

幸虧劉備堅決不同意,才保了魏延一條命。

後來因為劉備重用魏延才讓其施展才華。

但劉備死後,諸葛亮一直孤立魏延,生前牢牢打壓,死後還要除去他。

諸葛亮第六次伐魏病倒於五丈原,自知大限將至的他開撤軍大會,故意將魏延排除在外。

這讓魏延感到很侮辱。

諸葛亮去世後,楊儀獲得最高指揮權,魏延的責任是負責斷後。

要知道魏延和楊儀素有矛盾,魏延性格高傲,楊儀又自負,二人見面就對罵,誰也不服誰。

也正是因為這樣,諸葛亮死後,魏延不願受到楊儀的束縛,陣怒之下失了分寸,在退軍途中將棧道燒毀,反攻楊儀,這導致其部將不服。

當時蜀中士兵都純對忠臣於後主劉禪和諸葛亮,結果魏延的舉動導致眾叛親離。

而楊儀馬上向後主劉禪打了一個報告,說是魏延謀反。

而劉備也認為魏延是謀反。

楊儀在劉禪的支持下,率大軍打敗了魏延,魏延在敗逃時被楊儀派遣的馬岱斬殺,馬岱拿著魏延的頭顱送到楊儀面前,楊儀還踩著魏延的腦袋並嘲笑。

結果魏延被誅滅三族。

雖然諸葛亮沒有直接殺掉魏延,但他可以說是殺掉魏延的幕後推手。

諸葛亮在臨死前曾對楊儀和馬岱說了這樣一句話:我死之後,魏延必反,你倆要用計謀將他除掉。

然而,魏延的死是蜀漢的重大損失,直接導致了人才凋零的蜀國軍事實力的銳減。

可以肯定的是魏延腦後肯定沒有反骨,他的形象已經完全被醜化了。

後來,蔣琬認為魏延功大於過,並為他平了反,還為了他在現在漢中城北兩公裡的石馬坡修建了一個墓地,魏延的後人立了兩匹跪石馬和個,一個低頭懺悔的文官雕像。

兩匹石馬分別是害死魏延的楊儀和馬岱。

而文官雕像手中拿著漢中地圖,低頭想魏延做出懺悔的狀態,這個文官顯然是諸葛亮。

魏延的後人認為,諸葛亮是殺害魏延的直接兇手。

當然,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洗禮,魏延墓前現在僅剩下代表楊儀和馬岱兩個兇手的跪馬石,而墓前的文官石像早已蹤跡全無。

這就引起人們的懷疑,魏延墓前到底有沒立過諸葛亮的文官雕像?

筆者認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要知道,諸葛亮生前猜忌打壓魏延是事實,死後令和魏延有深仇大恨的楊儀提防和斬殺他也是事實,魏延子孫包括世人為魏延鳴冤也在情理之中,而立懺悔雕像也就不足為奇。

隻是諸葛亮一生勤勉奉公,為國為民,又是智慧的化身,死後的名聲越來越響,被稱之為無所不能的『妖人』。

而在對待魏延上雖然犯有過失,但暇不掩玉,因此,後來覺得魏延墓前的諸葛亮雕像有損其聲譽,因此折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