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事不明問張昭,外事不明問周瑜?赤壁之戰後,張昭的結局如何?《網路歷史》

三國中,相比曹操和劉備麾下眾多的謀士,東吳孫權旗下則顯得『勢單力孤』。

其中隻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少數人為世人所熟知。

其實,東吳也是藏龍臥虎的,謀臣良士一點也不比魏蜀遜色,特別是我們都忽悠了,東吳還有一位超級謀士——張昭。

張昭早在孫策時就發跡了,孫策封張昭為長史,視他為『管仲』,可以有多麼器重。

孫策在遇刺身亡前,傳位給了弟弟孫權,並給他托付了兩位重臣。

一個是周瑜,另一個就是張昭,並且給孫權留下這樣的囑咐:內事不明問張昭,外事不明問周瑜。

意思叫周瑜主攻城拔寨的外務工作,讓張昭輔佐朝中內務之事。

之後,張昭也不負重托,潛心輔佐孫權,使得孫權在國泰民安時稱帝,而張昭也因此成為東吳的”謀主”。

張昭性格直爽。

孫權稱帝後,張昭仍不改火脾氣的性格,經常聲色俱厲當著眾大臣的面讓孫權下不了臺。

據史書記載:”昭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進見”。

一次,孫權忍無可忍,一怒之下,拔出寶劍對著張昭說:”吳國人士入宮則拜我,出宮則拜你,我對你已經夠尊重的了,你老是當著眾臣讓我下不了臺,以為我不敢殺了你嗎?

一般大臣這時都會嚇得哭爹喊娘,趕緊伏地認罪,但張昭卻一點也不退讓,厲聲道:”我之所以竭盡愚忠而輔之,是不忘先主托孤之恩也。

“說罷淚如雨下。

孫權聽了很民感動,丟了劍和張昭抱頭而哭。

盡管張昭知道忠言極諫會有『逆龍鱗』的危險,但他依然故我。

曹操在赤壁前,曾讓記室令史阮瑀以他的名義給孫權寫了一封『勸降信』,當給了孫權兩條路選擇。

第一條路:”內取子佈,外擊劉備,以效赤心,用復前好,則江表之任,長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觀,上令聖朝無東顧之勞,下令百姓保安全之福,君享其榮,孤受其利,豈不快哉!”

第二條路:”若憐子佈,願言俱存,亦能傾心去恨,順君之情,更與從事,取其後善,但擒劉備,亦足為效。

曹操的意思很明確,勸孫權把張昭和劉備殺掉,才是唯一出路。

孫權當然沒有答應曹操的要求。

張昭的『惡名』來自於赤壁之戰時的主降論。

後人認為張昭過於懦弱怕死, “各顧妻子,挾持私慮”,其形象也大打折扣。

其實,如果站在張昭的角度來看就很容易理解他的感受了。

首先,張昭畢竟是一名儒生,書生談兵,難免南轅北轍、夏蟲語冰,出笑話實不足怪。

其二,張昭曾”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註。

“可以想見張昭

要知道,張昭乃是書生,內心深處不乏孔子”君君、臣臣”之類的正統觀念。

在他眼裡,有漢天子在的曹軍不是『國賊』,而是正義之師。

因此,他討伐孫權乃以順討逆、師出有名,拒之則名分不正。

因此,張昭認為投降是識時務之舉。

同時,以當時的形象孫、曹眾寡懸殊,張昭為了自己的前程,提出投降這一餿主意,也是代表了絕大多數臣們的觀點和心身。

盡管如此,曹操在赤壁大戰大敗後,張昭並沒有因『投降論』而遭遇懲罰,相反,他的官職不降反升。

孫權並沒有因此而對他秋後算帳,而是仍然對他器重有加,尊敬有加,對他”改封婁侯,食邑萬戶”。

嘉禾五年《公元236年》,81歲的張昭去世, 謚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