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劉備是位禮賢下士的雄主,正是因為他的愛才、惜才、重才,使得蜀國一度人才濟濟,精英薈萃。
其中曠世奇才諸葛亮鞠躬盡瘁地為其誓死效忠一生就是最好的證明。
然而,劉備手下有一文一武兩位超級將領的慘死,帶來了嚴重後果,不但使得劉備失去了一統天下的良機,並最終葬送了既得的大好河山。
這位文將便是有著鳳雛之稱的龐統。
龐統和諸葛亮一並被水鏡稱之為『可安天下的2個人』。
他最開始投靠的主子是孫權,結果孫權並沒有重用他,懷才不遇的龐統在赤壁之戰後,順勢投靠了仁主劉備。
劉備發現其經天緯地之才華後立即以『軍師』重用。
特別是在平定川蜀之地時,劉備甚至『雪藏』了諸葛亮,讓其守荊州,而讓龐統做為首席參謀出征。
然而,就是在征伐途中,龐統因為立功心切,冒險激進,結果在中敵軍埋伏後不幸中箭身亡。
落鳳坡上落鳳凰,令人唏噓,也令人感嘆。
如果龐統沒有因為輕敵而殞命,能獨當一面,又足智多謀,憑他的能力足以輔佐劉備平定蜀中,並抵擋住曹魏大軍的進攻。
這樣,諸葛亮很可能就會成為荊州的長期『恒守』者,而關羽充其量也就是麾下主將。
如此有諸葛亮的把守,當然也就不會有關羽的大意失荊州了。
可見龐統之死,對蜀國的影響有多大。
而關羽就是劉備得天下也是失天下的一顆關鍵的棋子。
關羽的驍勇不用多說,斬顏良、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等等,都是他的傑作,再加上他智勇全雙,忠厚仁義,稱之為三國的『武聖』一點也不為過。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神一般的人牛人,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驕傲自大。
關羽一直自命清高,雖然這樣做到了嫉惡如仇、恩怨分明,但是在取得一些功績後往往得意忘形、狂妄自大。
也就是因為這個弱點的存在,關羽在守荊州時,一方面大敗曹軍,威震天下;另一方面卻得罪東吳,徒引禍端。
諸葛亮離開荊州時,對關羽說了穩守荊州的4字秘訣:聯吳抗魏。
結果關羽取得幾次戰爭的勝利後就洋洋得意,把諸葛亮的叮囑拋之於腦後,並沒有把『盟友』東吳放在眼裡。
東吳之主孫權主動向關羽提議結為兒女親家,結果關羽不但拒絕了,而且還口出侮辱性的『妄言』:虎女豈可嫁犬子。
這樣一來,顏面掃地的孫權就徹底和關羽決裂了。
於是乘關羽和曹軍大戰時,派兵偷襲了荊州,結果大意失了荊州的關羽敗走麥城,最終生擒被殺。
一代絕世名將就這樣含恨慘死。
的確,關羽不能死,因為他還有兩位鐵的不能再鐵的結拜兄弟。
因為有桃園三結義之情,張飛在關羽慘死後,多次向劉備哭述要為其報仇。
結果在準備征伐東吳的『整裝待發』期間,暴躁的張飛因為鞭打部下,被忍無可忍的部下刺殺身亡。
據《三國演義》記載:張飛聞知二兄被害,報仇心切,乃從閬中出兵江州協助劉備伐吳,結果因為思兄鬱結醺酒,酒後鞭撻張達、范僵二人,二人恐懼,深夜潛入帳中殺死張飛割其首級投降東吳。
勇冠三軍的張飛沒有戰死沙場,卻死於部下的謀逆,太可惜太悲慘了。
而這其中的根源就是因為關羽被殺。
如果關羽沒有死,張飛也不會因此喪命。
而一意孤行的劉備竟然不聽諸葛亮之言毅然發動了對吳的血戰。
結果卻在夷陵之戰中慘敗,怒火攻心的劉備因此抑鬱而終,病逝白帝城,享年63歲。
至此,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在位僅僅三年。
如果關羽沒有因為失荊州而慘死,劉備也不會舉全國之兵伐吳,更不會有夷陵之戰的慘敗,白帝城的托孤也就根本不存在了。
總之,如果龐統和關羽沒有陰差陽錯地英年早逝,蜀國很可能會一統天下。
可惜天不遂人願,兩人的慘死直接導致了蜀國的最終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