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臨終留14字遺言,周瑜給他長臉,張昭為其抹黑為何仍得善終。《網路歷史》

據說東吳雄主孫策去世的時候,曾對孫權留下這樣的囑咐: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那麼,這個張昭究竟是什麼來頭,為什麼會受到孫策如此器重和厚愛呢?

張昭屬於官二代,他年少時便好學,因此,長大成人後便成了學識淵博之奇才。

其聲名遠播後,卻接二連三地拒絕了漢末政府的召喚,拒絕入朝為官。

東漢末年,中原動亂,張昭的隱居生活也遭到了破壞,無奈之下他隻得和難民逃到了江南,結果被割據江南的孫策慧眼識丁發現其才華,於是拜他為長史和撫軍中郎將。

孫策視張昭為心腹中的心腹,對他寵愛到了極點,一方面對他言聽計從,朝中幾乎所有重要的事務都要詢問張昭的意見,另一方面對他視如親人,不時登堂拜見張昭的母親,視張母為己母。

而張昭也沒有令孫策失望,屢獻良計,為孫策打平江東做出了傑出貢獻。

據史書記載,當時的荊州牧劉表想要親自寫信給孫策,以結『盟友』之勢。

他寫完後給手下名士禰衡『審定』,結果禰衡看完後直言不諱地說:『這信寫的太小兒科了,這是想要讓孫策帳下的孩童讀嗎,還是想要讓張子佈看?

』 由此可見,就連一向狂傲的禰衡也對張昭的才華很是認可。

總之,張昭用自己的超凡才能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打造了在東吳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東吳的”謀主”。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一次狩獵,孫策被仇人所刺殺身亡,臨死前,孫策讓弟弟孫權繼位,並給孫權留下一句遺言,14個字: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周瑜的才華大家有目共睹,赤壁之戰中,他用連環計,以少勝多,打敗了號稱百萬雄師的曹軍,名垂青史。

周瑜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孫策遺言的精準,在他『外事』的處理上無人能及。

然而,令人納悶的是,孫策14字遺言的前一句的7個好像有出入,因為張昭並沒有很好地做到了『決內事』。

原因很簡單,當曹操的大軍壓境時,做為東吳的肱股重臣,張昭並非沒有幫孫權解燃眉之急,而是主動投靠曹操。

大敵當前,張昭為什麼會和朝中絕大數大臣一樣,主張投降論呢?

原因很簡單,主要是有兩個方面的因素影響所致:

第一個是內因。

張昭畢竟是一名儒生,關鍵時刻,尤其是生死倏關的時候,難免會明哲保身、意志不堅定的時候。

據史書記載,張昭曾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註,可以想見張昭內心深處不乏孔子”君君、臣臣”之類的正統觀念,在敵我懸殊過於大的時候,張昭想以投降的方式來保持榮華富貴也不足為奇了。

第二個是外因。

孫權稱帝後,截江為主,而托孤大臣張昭朝中『主謀』的地步還是無人能動。

然而,張昭什麼都好,唯一不足的就是性格,史載”昭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進見”。

也就是說他的性格剛直急躁,有時為了朝中事,張昭直接頂撞孫權,讓孫權當著眾大臣的面下不了臺。

一次,孫權忍無可忍,龍顏大怒,拔出寶劍,對張昭喝道:『我要殺了你』張昭卻毫不畏懼,厲聲回道:我之所以竭盡愚忠者,是沒有忘記托孤顧命的重任。

結果,孫權雖然沒有殺了張昭,但卻沒有聽取他的意見,還是堅持自己見。

而張昭也是脾氣犟之人,見孫權不聽自己的意見,便稱病不上朝。

由此可見張昭和孫權的關系已鬧到了很僵硬的地步。

而曹操大軍壓境時,張昭順水推舟主張降曹,自然也有私心所在,想跳出『苦海之地』,重尋『快樂老家』。

不管怎樣,在赤壁之戰前,張昭的主降,還是被後人一致認為是孫弱曹強,做為托孤重臣的張昭所作所為令人汗顏。

這簡直打了英明一世的孫策的臉。

然而令人稱奇的是,赤壁之戰中,東吳在周瑜的統籌下逆襲大勝曹軍後,『主降派』的代表人物張昭非但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升官發財,依然是東吳『內事』處決中的『定海神針』。

究其原因,除了張昭本身具有的超級才華外,當然還得益於雄才大略的孫策的廣闊胸襟和忠厚人品。

而安然享樂完後半生的張昭唯一慶幸的應該是自己遇到了孫權這樣的明君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