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亂世的前期,漢獻帝的政治價值是極高的。
誰能夠擁有皇帝,誰就擁有了道德和法理上的制高點。
曹操一招『挾天子以令諸侯』,將漢獻帝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一舉從眾多的諸侯中脫穎而出。
這事兒如果放在劉備身上,其實收益會更大。
因為他乃是以劉氏宗親自居,以興復漢室為己任,救到漢獻帝,自然對自己的事業大有裨益。
以他劉氏宗親的身份,如果學董卓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顯然阻力要小上很多,畢竟是一家人。
屆時諸如曹操、孫權這些外姓人,如果不聽話,那就是亂臣賊子,道義上失了先機。
此外,對於劉備個人來說,因為姓劉,完美的的避開了『非劉姓不可稱王』的鐵律,那麼他不管是稱公還是封王,都算得上名正言順,而後接受漢獻帝的禪讓取而代之,那也是合情合理。
總而言之,救到漢獻帝,好處多多,但顯然劉備當時沒那個實力。
早期的劉備,大多數時候都還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比如初平年間,漢獻帝在董卓控制之下,整日擔驚受怕的時候。
劉備隻是在公孫瓚、田楷手下打工的馬仔。
興平年間,好不容易走了大運,入主徐州,可畢竟遠離長安洛陽,再加上實力弱小,漢獻帝還是被曹操給搶了去。
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運氣好得不行,打誰誰嬴。
劉備則是命運多舛,不僅被趕出了徐州,還不得不到曹操手下打工。
期間還參與衣帶詔事件,結果大家也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舉事失敗。
劉備也因此成為了曹操的死對頭。
當然,此時的劉備還沒資格當曹操對手,一路上被曹操給狂揍,最終逃到荊州,靠著和東吳結盟,在赤壁之戰中翻了盤。
看得出來,劉備早期一直在顛沛流離,沒有固定的落腳之處,兵不過數千,將不過關張二人,甚至一度還要在曹老板手下艱難度日。
這樣的實力要從重兵守護的許昌把漢獻帝就出來,幾乎是天方夜譚。
就算是發生奇跡營救成功,劉備也隻能帶著漢獻帝四處跑路。
所以,救漢獻帝這事兒,不是劉備想不想的問題,而是他行不行的問題。
劉備如果想要達成這一目的,那就是必須得擊敗曹操。
所以我們看到劉備借荊州、圖西川,爭漢中,裂土封王,一步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勢力,與曹操分庭抗禮。
此時的他擁有了救漢獻帝的實力,但卻失去了救漢獻帝的機會。
公元220年,曹丕取漢獻帝而代之。
此時的劉備就不需要救漢獻帝了,因為漢朝皇帝沒了。
實際上,曹丕對漢獻帝還是不錯的,在封地山陽郡,漢獻帝遂拋棄帝王之尊,甘心與民同憂,躬耕菜圃,濟世懸壺,涉足農桑,訪貧問苦,深受百姓愛戴,民眾敬之如父母,由此流傳下了很多傳奇故事,後來還死在了曹丕的後面。
反觀劉備,在聽說漢獻帝禪讓後,就假傳消息說漢獻帝已經被曹丕殺死了,迫不及待的稱帝,完全不把漢獻帝放在眼裡,此時不要說營救漢獻帝,要是漢獻帝敢跑到劉備的地盤,劉備立即就會殺了他。
因為對於劉備來說,他一直想要救的不是劉協,而是漢朝的皇帝,從而借助救主之名,獲得天下民心,從而為自己的事業加碼。
但漢獻帝禪讓曹丕之後,那就已經失去了他存在的價值。
他如果此時去把漢獻帝救回來,自己該如何自處?
此時的劉備已經不是當初落魄的時候了,坐擁荊州、益州,又在漢中擊敗老對手曹操,正是聲望如日中天的時候。
如果此時把漢獻帝營救回來,以劉備的野心是不可能還政給漢獻帝的,不僅處處掣肘,而且會損害一貫樹立的忠於漢室的形象,可謂得不償失。
進一步來說,即便是劉備願意,跟隨他南征北戰多年的文臣武將,又怎麼會願意呢?
比如張飛、趙雲、魏延、諸葛亮等人,無疑是對劉備更加忠心耿耿,而不可能支持漢獻帝劉協到蜀地當皇帝。
從這一點來看,劉備沒有迎接漢獻帝劉協,反而自己當皇帝,才是符合蜀漢文臣武將期望的行為。
如果劉備真的迎接漢獻帝劉協到蜀地當皇帝,反而可能造成蜀漢的內部消耗,引發不必要的紛爭,在蜀漢本來就相對弱小的背景下,這樣的行為很可能會加快蜀漢的滅亡。
所以與其給自己找個麻煩回來,還不如稱漢獻帝已死。
如此一來自己作為漢室血脈傳承,擔起大旗,號召天下,如此更好證明曹魏的得位置不正。
劉備當時的口號是還都洛陽,在外人眼裡可謂當時大漢的絕對忠誠者,而且還是漢室後裔,師出有名匡扶正義,所以才有眾多人追隨與他。
所以對於劉備來講,營救漢獻帝,自始至終,更多的隻是一個口號。
如何讓自己在這亂世之中出人頭地,打下一片天地才是最為重要的。
他和曹操這些人,其實沒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