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談及三國歷史,袁紹都是最讓人著急的那一個。
曾經的漢末最強軍閥,坐擁四州之地,兵強馬壯,謀士如雲,還頂著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這麼一個大帽子。
要知道,當時的袁氏作為東漢士族執牛耳者,即使被董卓所屠,但積累下來的名望底蘊還在,門生更是滿天下,可比劉備那個所謂的中山靖王之後值錢多了,號召力更是沒法比,即使是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不敢說就能壓他一頭。
在擊敗死敵公孫瓚,鬥垮弟弟袁術後,面對曹操,袁紹可以說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但他還是輸了,可謂是一副好牌打得稀爛。
而曾經那一群追隨輔佐他的人,也被傷透了心。
其中袁紹帳下謀士田豐,就是被袁紹給坑慘了。
田豐此人,絕對算是三國歷史上的頂尖謀士,其戰略眼光非常獨到,無論是平定公孫瓚還是對抗曹操,田豐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
但是他偏偏遇到了袁紹這麼一個選擇困難症患者,自己的獻策不被采納不說,最終還死在了袁紹這個自己主公手裡。
官渡之戰之前,劉備反水曹操,曹操率兵征討。
田豐獻計襲擊曹操的後方,可是袁紹並沒有采納。
建安五年,太祖自東征備。
田豐說紹襲太祖後,紹辭以子疾,不許,豐舉杖擊地曰: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三國志》
而官渡之戰作為曹操和袁紹的大決戰,田豐是持反對態度的,因為當時曹操已經擊敗劉備,回師許都了,後方不再空虛。
所以田豐主張以靜制動,在當時的情況下應當屯兵囤糧打持久戰,憑借著袁紹地盤人口的優勢,壓制並蠶食曹操。
可是袁紹不聽,執意南下攻打曹操,然後輸了。
最可氣的是,你袁紹不聽人家諫言導致失敗,不回來虛心請教不說,反倒是因為面子上掛不住,把人家給處死了。
說起來田豐還真夠冤的,早知道還不如學學許攸,去跟曹操混呢?
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 賢臣擇主而事,田豐選擇袁紹確實沒選好,許多人也惋惜其遭遇。
甚至有說法稱,如果當初袁紹聽了田豐的建議,曹操早就被滅掉了,而一統北方的也將會是袁紹了。
其實這個說法其實有待商榷,田豐遇人不淑,確實沒錯。
但是他對於袁紹的成功失敗與否,還起不了那麼大的作用。
田豐針對曹操的兩次獻計確實有一定道理,但是也不見得就比人家袁紹的選擇的高明。
首先,田豐讓袁紹趁曹操攻打劉備,後防空虛的時機,去攻打曹操。
袁紹之所以拒絕,第一是事發突然,來不及準備。
第二是曹操早已經有所防備,出擊的成功率並不大。
從董承等人密謀衣帶詔事件東窗事發,到曹操攻打劉備,攻克下邳回來,其實不到一個月。
而這段時間裡,袁紹需要時間得到劉備反叛曹操的消息,需要時間判斷曹操出兵與否的真假,需要時間探明許都是否空虛。
然後還得需要時間集結兵馬,調集糧草,規劃路線等等。
最關鍵的是,這中間還有著黃河天塹,大軍渡河的準備工作,也是需要時間的。
等袁紹準備妥當,曹操早就打完了。
當然,袁紹並不是沒有行動,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時間,他就調兵向曹操發動了試探性的進攻。
然而在延津渡口,被於禁給攔了下來。
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
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三國志》
所謂袁紹沒有聽從田豐建議,僅是指袁紹沒有親自襲擊曹操後方,但不代表袁紹不會派遣其他將領襲擊曹操後方。
而由此可見,曹操對於袁紹早有防備。
事實上,除了延津渡口,曹操在官渡還佈置了一道防線,即使袁紹拿下延津渡口,曹操也有時間回防,官渡決戰避無可避。
所以,田豐的建議可行性並不大,袁紹當時拒絕也在情理之中。
所謂因為給小兒子生病就不出兵的說法,更多的隻是一個借口而已。
而之後的官渡決戰,田豐苦勸袁紹不出兵,堅持以靜制動的謀略,其實並不適合當時袁紹的處境。
當時袁紹兵強馬壯,糧草充足,而且在曹操進攻劉備的時候,袁紹大軍已經乘機完成了集結和糧草準備,並且還在延津渡口和於禁打了一仗,算是堪稱了一番敵情。
此時的袁紹,無論是軍隊規模,還是後勤儲備,那都是比曹操有優勢的,他完全有理由打這一仗。
當時審配、郭圖等人非常支持打這一戰,其理由是袁紹地盤超過曹操,兵員超過曹操,糧食物資超過曹操,又剛滅掉大敵氣勢正盛,滅曹操不難?
而如果此時不戰,無疑是夜長夢多,給予曹操發育的時間。
當然,田豐說得也有道理,曹操善用奇兵,袁紹方實力雖強但較為疲憊,不利於馬上決戰。
而且袁紹有著地盤人口的優勢,他耗得起,就如同後來魏國和蜀國那樣,差距會越來越大。
而且袁紹兵多糧食多,不斷的騷擾,曹操的經濟撐不住,士兵也會疲憊,這種戰法是以強攻弱,以大欺小的必勝之術,高句麗就是被唐活活拖死的
但是,田豐忽略了當時袁紹集團的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內部矛盾。
當時的袁紹集團,其實分為三大勢力,一個是田豐、沮授為首的冀州派,背後還有河北四庭柱代表的軍方勢力。
一個是南陽派,以審配、許攸、逢紀等人為首。
還有就是潁川派,以郭圖為首。
三方勢力,爭權奪利,袁紹本身又是一個選擇猶豫的患者,根本無法很好的協調或者說駕馭這三方勢力。
如果停止對外擴張,袁紹集團很可能會在內亂中土崩瓦解。
當年官渡之戰後,袁紹雖敗,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實力並不輸曹操。
但最終還是被曹操所消滅,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袁家內亂。
總之,袁氏這類內部派系林立,彼此水火的軍閥勢力,一旦停止擴張,矛盾集中轉向內部,是福是禍委實難說得緊。
換句話講,官渡之戰對於袁紹來說是完全可以要打的,因為當時的敵我力量懸殊。
如果再等兩年,時機不一定就比那時候要好,所以戰略上是沒錯。
所以,從這個角度考慮,袁紹的選擇也不是沒有道理。
不是說田豐不夠優秀,隻是袁紹有他自己的考慮和安排。
然而袁紹戰術上真的是差了一大截,也非將才,這才有了後來的失敗。
而且袁紹疏遠田豐最為關鍵的一點原因,就是田豐是冀州派代表人物,而當時冀州派作為本土派系,背後有著冀州士族以及軍方勢力撐腰,給予袁紹很大的壓力。
歷史評價田豐『剛而犯上』,並不僅僅是因為田豐剛直的性格,更多的還有實力的支撐。
袁紹本身是一個外來者,對於南陽本家的這些追隨者,比較親切。
和冀州派走進,更多的是看重他們的力量。
而在起穩坐冀州以後,他需要打壓冀州派系的實力,從而達到內部派系的平衡,他才可以更好的掌控。
這也是為何,田豐明明才華橫溢,謀略出眾,卻在後期處處遭到袁紹疏遠排擠。
甚至於袁紹官渡戰敗後,也不是因為田豐嘲笑他而將其處決,他隻是以此為借口,殺雞儆猴,震懾那些在他戰敗之後,蠢蠢欲動,甚至心懷異志的本土勢力。
畢竟,袁紹好歹是叱吒一時的梟雄,能在亂世之中打造出如此大的勢力,靠的絕不僅僅隻是運氣。
他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
僅憑田豐一己之力,很難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