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諸葛亮死後20年,薑維才再度北伐?並非人人都能解決路線之爭。《網路歷史》

公元257年,當薑維在前線接連對曹魏發動進攻時,後方的蜀漢中散大夫譙周寫了一篇《仇國論》,文中含沙射影、指桑罵槐,指責薑維的北伐勞民傷財、禍國殃民,甚至會導致亡國,『夫民疲勞,則騷擾之兆生,上慢下暴則瓦解之形起』。

有趣的是,這篇文章並沒有阻止薑維繼續北伐,但公然指責朝廷軍政大員的譙周也沒有受到任何處罰,甚至還官升一級、成為光祿大夫。

由此可見,當時的蜀漢朝廷中意識分裂之嚴重,而此種矛盾狀態的存在,也是蜀漢政權揮之不去的『基因』。

眾所周知,蜀漢政權正是一個因意識分裂而造就的混合體。

當初,面對群雄逐鹿的大勢,益州大哥劉璋並沒有多少雄心壯志,他跟隔壁的同族劉表一樣,隻求守著一畝三分地、過著悠哉悠哉的小日子。

所謂的『以觀時變』,說白了就是誰也不得罪、看情況抱大腿。

這種狀態其實沒啥不好:當時的混戰,本質是華夏內部的地主集團內訌,並沒有多少正義、邪惡之分。

這種情況下,可以有很多種活法,像劉備那樣致力於問鼎中原,固然讓人佩服;但安於現狀、保境安民,隨後像張魯、張繡那樣『識時務』,其實也無需詬病。

主公們尚且如此,那些打工的武將謀士更沒啥心理障礙。

所以韓嵩、劉先勸劉表投靠曹操,官渡之戰時大量曹操部下向袁紹暗送秋波,東吳托孤大臣張昭主張放棄抵抗……

對於益州勢力來說,這更不成問題了。

聽說曹操大軍南征荊州、劉崇束手,劉璋果斷低頭認慫,先派陰溥『致敬於曹公』,隨後讓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禦物』,緊接著又安排張松跑去荊州示好,蜀地君臣爭相為將來博取優勢身位,曹操也欣然笑納、對他們加官進爵,當時的益州已經名義上歸順了曹操。

不過,隨著曹操赤壁戰敗,劉璋心頭再度燃起了持續割據一方的希望之火。

然而,當時的益州士大夫集團已經分成了兩種意見:

其中的絕大多數,自然希望『寧當雞頭、不做鳳尾』,繼續在劉璋集團中充當既得利益者;

另一部分則不安於沉寂平淡的現狀,早就『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嘆息』,希望趁著亂世建功立業、拜將封侯,他們以法正、張松為代表。

隨後的情節眾所周知。

公元211年,獲悉曹操即將進攻漢中,劉璋懼怕不已,法正、張松利用這份情緒與劉備裡應外合,可謂名副其實的引狼入室。

但這個過程其實充滿了挑戰與艱難,張松被誅,圍攻雒城耗時一年、搭上了軍師龐統,公元214年兵臨成都時、城內兵精糧足,若不是劉璋主動放棄,劉備的勝利將來得更遲。

這充分說明,益州勢力對於劉備集團,絕非『簞食漿壺以迎王師』。

不過劉備好歹是一時英傑,他以關、張、趙、馬、諸葛、法正為基本盤,拉攏了以董和、黃權、李嚴為代表的益州本地豪強,終於擁有了一個實力強勁的大本營。

當發展形勢大好時,由此帶來的紅利往往能掩蓋許多矛盾,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時,定然是蜀漢政權最為團結的時期——跟著這位武德充沛、銳意進取的主公,前景確實比劉璋時期更吸引人。

但隨著荊州被奪、夷陵戰敗,蜀漢政權被空前削弱,一些不願意與外來荊州人生死捆綁的本地勢力打起了小九九,漢嘉太守黃元、本地豪強雍闓、牂柯太守硃褒、越巂夷王高定等紛紛鬧事。

但蜀漢的中央武裝、漢中前線基地都掌握在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系手中,他們穩字當頭,外和孫權、內剿叛亂,很快穩定了局面。

但如何團結人心,則是蜀漢政權面臨的最大挑戰。

這一點,咱們得佩服劉備托孤高明。

諸葛亮一改益州長期以來刑罰混亂、恩義不施的弊端,嚴格實行法治、並註重恩威並施,而且極為公允,對所有人均采取有功者賞、有罪必罰的態度。

他治理期間的蜀漢,史稱『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接近了和諧團結的最高境界。

但縱然如此,當諸葛亮著手延續劉備的對外進取戰略時,仍然面臨著益州、荊州兩系不同訴求的矛盾。

對本地地主而言,守成才符合他們的最大利益;對外來力量來說,隻有高舉興漢大旗,才能讓自己在益州站得住腳。

而且,三足鼎立中蜀漢最弱,時間並不站在他們這一邊,以攻為守才是求存之道。

因此,面對這種現實,即使德高望重如諸葛亮,也不得不多次通過《出師表》向各方解釋北伐的客觀必要性。

五次北伐未遂後,諸葛亮抱憾去世,臨終前選定蔣琬、費禕作為自己政治領域的接班人,而薑維則擔負了軍事繼承者的角色。

蔣、費二人均以處事公允、待人寬厚、胸懷坦蕩知名,他們很好地處理了蜀漢政權中各方的矛盾,維系了蜀漢政權的平穩有序。

但對外軍事方面,二人都不具備諸葛亮那種力排眾議的威望與能力,蜀漢整體由攻轉守。

蔣琬執政期間,曾任命薑維為鎮西大將軍兼涼州刺史,一邊平定邊鎮叛亂,一邊伺機謀取涼州。

公元244年,曹魏進攻漢中,蔣琬、費禕、王平率軍阻擊,送給對方重大失利。

公元246年蔣琬死後,領軍的薑維多次要求對外用兵,但總是被老成持重的費禕節制,每次獲得的兵力極為有限,很難發起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但在公元253年,費禕在酒宴上被曹魏降將郭循刺殺,從此再也沒人具備制約薑維的能力與威信。

從此,薑維重拾諸葛亮的對外戰略,開始了持續北伐。

這一年,距離諸葛亮去世《公元234》,恰好過去了20年。

​可惜的是,此時的蜀、魏實力差距進一步拉大,無論經濟實力還是人才隊伍,都遠非諸葛亮時期所能比擬。

薑維屢次北伐都無功而返,甚至還多次遭受重大失敗,自然引起了益州地主們的極大反感。

譙周的《仇國論》不過是這一意見的公開表達,故而劉禪也無法持有偏向任何一方的姿態。

公元263年,曹魏大軍進攻,當鄧艾奇兵突進蜀地後,由於薑維遠在漢中,劉禪在譙周等益州士人的壓力下,不得不選擇了開門投降,重演了當初劉璋面對劉備的那一幕,這就是歷史的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