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國的諸葛亮,世人在稱贊他的超級軍事才能的同時,也稱贊他的勤勉敬業,在劉備病死白帝城,作為托孤大臣的他隨後數十年輔佐後主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特別是為了一統天下,他六出祁山伐魏。
其中盡管都失敗了,但『諸葛亮斬馬謖』的故事卻千古傳頌,諸葛亮的軍法嚴明更是令人佩服。
然而,諸葛亮斬馬謖背後卻另有隱情,真相出意料。
要知道,公元228年,躊躇滿志的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北伐時,可謂形勢大好。
諸葛亮先是用疑兵之計,老謀深算地詐稱大軍由斜谷道攻取眉縣,派趙雲和鄧芝據箕谷以引誘魏軍,魏大將軍曹真果然上當盡出精銳防禦之。
而諸葛亮則率領大軍星夜兼程攻占祁山,這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略效果非常明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孤城無援,相繼倒戈投降,關中大地為之震動,魏明帝曹叡西鎮長安,知人善用地派遣五子良將張郃領兵迎戰諸葛亮。
從當時蜀國的戰備和戰爭策略上來看,諸葛亮五出祁山中,唯有這一次是最有勝算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主要原因有五個:第一,南撫諸蠻,永久性解決了後顧之憂,不必擔心自己在全力北伐時後院起火;第二,蟄伏伺機,治戎講武,民富國強,此次北伐舉蜀國全國之力,盡起精銳勁卒,麾下名將雲集,趙雲和魏延、王平、鄧芝、吳壹等蜀漢名將彼時都是當打之年;第三,統一思想,開動輿論機器,以光復漢室,討伐魏國為己任,力排眾議,全國同仇敵餼,信心爆棚;第四,後勤保障工作有備無患,相府各級文官各司其職,兵餉糧草充足完備;第五,戰略上已經取得主動,誘兵之計出平意料地成功,彈指間關中之地唾手可得,曹魏政權岌岌可危。
但是,諸葛亮身為一代良相,卻也百密一疏,隻因用錯一人,結果錯處滿盤皆輸的結果!
當時諸葛亮力排眾議,執意重參軍馬謖率前軍在街亭迎戰一代名將張郃。
結果馬謖在街亭以書生之見,舍水上山,結果水源之地被張郃占據,蜀兵不戰自亂,馬謖舉措煩憂,潰不成軍,第一次北伐就這樣天折於紙上談兵的馬謖之手。
馬謖的失敗,實際上歸根結底卻在於諸葛亮用人不察。
據悉,劉備曾經在臨死前諄諄勸誡諸葛亮『慎用』馬謖,並說了個12字: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諸葛亮聽了,第一次北伐不重用馬謖,而是重用趙雲等人,結果將改變,如此北伐成功希望也很大,如此一來,三國結果將徹底改變。
然而,諸葛亮卻把劉備的話當成了耳邊風,執意重用馬謖,並把他當成接班人來培養來使用,最終鑄成大錯。
用人失誤直接造成了第一次兵出祁山的靡費國力和無功而返,諸葛亮深知自己犯下的不可饒恕的錯誤,所以做出了雙管齊下的驚人之舉。
一是自我降罪。
他失敗後上書後主自貶三等,以右將軍行承相之責。
二是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為什麼要斬馬謖呢?
其實透過表面看本質,內隱三個不可告人的目的。
首先,推責。
諸葛亮斬殺馬謖以掩蓋自己的過失。
諸葛亮主觀用人的大錯,斬殺掉馬謖是為北伐失利尋找一個替罪羊,倒黴的馬謖就這樣註定了毫無生路。
其次,降壓。
諸葛亮殺馬謖以堵天下人之謗。
北伐曹魏,並非是眾口一詞所有人都贊同,朝中重臣李嚴等人就不是很贊同,理由是以卵擊石,蜀國還沒有強大到同曹魏一較高下的地步。
而諸葛亮自認占的是漢室正統掃清六合的輿論主陣地,北伐徒勞無功,為了堵住以李嚴為代表的益州集團眾臣悠悠眾口,聽好斬馬謖,這樣也為下次北伐重新做準備。
最後,懺悔。
諸葛一生唯謹慎,隻用利益集團內部的自己人,而不用其他有才華的人,比如李嚴、彭羕以及魏延和馬超等人,這是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的最大失誤,也是畢其功於一役的北伐事業沒有結果的最大根源所在。
街亭失利,馬謖罪無可赦,然作為最高統帥和領導幹部的諸葛亮,斬殺馬謖以愧對先主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