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三國』|袁紹:雄踞北方的一代豪強,最終敗在老朋友手下(2)。《網路歷史》

再讀三國

3.

 

董卓死後,關中大亂,漢獻帝東逃。

《袁紹傳》記載,謀士郭圖勸說袁紹迎接皇帝,定都鄴城,袁紹沒有答應。

後來曹操迎接獻帝,定都於許,實力和聲望都有很大提高,袁紹非常後悔,想讓曹操奉天子改都鄄城,以便靠近自己,曹操當然不會答應。

裴註所引的《獻帝傳》記載,勸說袁紹迎接獻帝的是從事沮授,他說:『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禦之!』袁紹很高興,將要答應,郭圖、淳於瓊提出反對意見,沮授說:『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但袁紹最終沒能采用他的計策。

這和《三國志》的記載不同,裴松之也不知哪一種說法更準確。

但無論是誰提出的建議,袁紹猶豫不決,未能采用,被曹操捷足先登,搶先把漢獻帝這副政治牌抓到了手中。

這對少年時的好朋友,在第一次的無形較量中,袁紹就落了下風。

獻帝任命袁紹為太尉,後又轉為大將軍。

據《獻帝春秋》記載,袁紹得知自己被任命為太尉,位置在曹操之下,生氣大罵,說曹操好幾次都差點死了,是我救了他,如今就敢挾持天子來命令我了。

曹操聽到了這番話,就把大將軍的職位讓給了袁紹。

在當時的情況下,大家各據一方,官職名位不過是一個虛號,並無實際意義。

如果這段記載屬實,袁、曹二人胸懷眼光的高下也不難發現。

此後,袁紹打敗了公孫瓚,吞並了他的部眾,占據了北方四州的土地,實力達到了巔峰,想要南下爭奪天下。

而他最大的對手,正是昔日的好友曹操。

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許都空虛,謀士田豐勸說袁紹襲擊許都,但袁紹因為小兒子病了,沒有答應,錯失了這次良機。

曹操打敗劉備後,劉備跑來投奔袁紹。

 

4.

 

    袁紹和曹操的正面對抗終於開始。

袁紹進軍黎陽,派顏良攻打白馬。

曹操派關羽去救援,斬了顏良。

袁紹渡過黃河,派劉備、文醜挑戰,被曹操打敗,文醜被殺。

《獻帝傳》記載,過河前,沮授勸諫袁紹應小心持重,留好退路,袁紹不聽,還剝奪了沮授的兵權。

此時,初戰不利,沮授又勸說袁紹應該和曹操打持久戰,曹操的糧食接濟不上,定然會失敗。

袁紹沒有聽從,進軍官渡,和曹操交戰。

雙方相持,互有勝負。

曹操兵少糧少,漸漸難以支持,恰好得知袁紹派淳於瓊運糧,屯駐在烏巢,就親自帶兵連夜攻打烏巢。

沮授曾勸袁紹派人帶兵接應淳於瓊,袁紹沒有答應。

現在得知曹操派兵攻打,急忙派兵去救,卻又被曹操打敗。

曹操燒了烏巢的糧草,殺了淳於瓊等人。

袁軍失去糧草,立刻大亂,大將張郃、高覽率眾投降。

袁軍奔潰,袁紹隻帶著兒子袁譚逃了回去,剩下的士兵大多投降,全部被曹操坑殺。

裴註所引的張璠《漢紀》說,曹操殺了袁紹的降卒共八萬人。

當初,袁紹未出兵時,田豐再三勸諫,袁紹不聽,並且把田豐關進了監獄。

袁紹打了敗仗,有人對田豐說:『這下你將被重用了』田豐卻說:『我軍若勝了,我一定可以保全;我軍若是敗了,我必死無疑』

袁紹回來後,對身邊的人說:『我沒有聽田豐的話,果然要被他恥笑了』於是就殺了田豐。

對此,陳壽感嘆說:『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內多忌害,皆此類也』『昔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

確實,袁紹出身世家大族,名聲很大,表面上能折節下士,但其實心胸狹隘,目光短淺,做事老是猶豫不決,且剛愎自用,不能采納正確意見。

最終的失敗,也就是必然的了。

小說裡曹操評價他說:『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並非無因。

官渡之後,袁紹一蹶不振,於建安七年病死。

一代豪強,就此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