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本身就是一個老好人,畢竟一個臨死的時候告誡兒子要:『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人,怎麼都不會差。
劉備的歷史形象雖然不似《三國演義》所體現的那般,絕對的仁厚重義,聖人臨凡。
但是在漢末軍閥之中,劉備絕對是算得上宅心仁厚。
古代民間之所以尊劉貶曹,不僅僅是《三國演義》這樣文學作品引導所致,而是在那三國亂世之中,劉備確實有著他的閃光點,他一生中的許多行為,能夠得到老百姓的認可。
劉備算得上是底層人民出身,雖然頭上頂著劉氏皇族的帽子,但實際生活水平和地位都很一般。
畢竟一個父親早逝,依靠母親織席販履支撐的家庭,再怎麼賺錢,也好不到哪兒去。
相比於曹操、袁紹、孫權等等這些,有著殷實家境的豪強士族子弟相比,他有著更加曲折的經歷,也有著更多的人情特質。
底層人民的生活,使他看得到更多的人間百態,民生疾苦。
所以我們看到,在那個人命如草芥的亂世,劉備很少亂造殺孽。
相較而言,被《三國志》奉為一代明主的曹操,卻是有過屠城之舉。
劉備在平原期間,對外防禦賊寇,在內樂善好施,深得人心。
境內有富豪劉平不滿意劉備的治理,雇傭刺客前去暗殺劉備,誰知劉備以禮待之,一番言語竟將刺客感動,最終刺客不忍心傷害劉備,棄刀而去。
還有在荊州,面對曹操的大軍追擊,劉備帶著十餘萬追隨他的荊州百姓逃亡。
百姓輜重過多,行軍緩慢,曹操大軍越來越近,有人便勸他丟棄百姓,可劉備卻不忍心。
這些人既然追隨於他,那麼他就要對他們負責。
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比起把老百姓隨意當雜草砍並寫詩流淚的曹公,亂世中掙紮的劉備敢於為了保護普通老百姓而甘願犯險,這種人,在任何時代,都已經算得上是一等一的英雄了。
假如中國古代梟雄們的人格底線都這麼高,那些普通老百姓在亂世裡絕不會十不存一。
當然,不僅僅是對百姓,對於自家屬下,劉備通常也是寬厚以待。
黃權其實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當初劉備於夷陵之戰慘敗,不得不退兵。
而當時駐紮江北軍隊防禦魏國的黃權,卻因為返蜀道路被吳軍所阻擋,無路可退。
最終,走投無路的黃權選擇了投降魏國。
按照軍法,對於投降敵國的叛將,是要收押其家眷以做懲罰的。
有司執法,白收權妻子
但劉備對於黃權的背叛,並沒有做出任何過激舉動。
他體諒了黃權的難處的,不僅沒有指責他,反而說是自己對不起他,畢竟是因為他的戰敗,導致了黃權無路可退的困境。
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劉備對待黃權家人的待遇,一如既往。
而黃權留在蜀地的兒子黃崇,後來還入了尚書臺,擔任尚書郎的官職,最終在鄧艾入蜀時戰死於綿竹,為國捐軀。
也算是給自己的忠義之心做了一個交代。
畢竟他是叛臣的兒子。
會艾長驅而前,瞻卻戰至綿竹,崇帥厲軍士,期於必死,臨陳見殺。
——《三國志》
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旁觀之人很難理解黃權的境遇,但劉備理解他。
樂隻君子,保艾爾後。
讀到那一瞬間就忽然明白孔明為什麼會說『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了。
反觀黃權,在投降曹魏後,曹丕為了使黃權徹底歸心,命人造謠說劉備殺死了黃權的家人。
可是,黃權根本不信。
事後果然證明了黃權的判斷。
君臣相知到這種地步,也算是無憾了。
這和於禁的遭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初於禁投降,面臨的是和黃權差不多的困境,同樣是絕路之下的無奈之舉。
可是當他回到魏國之後,曹丕卻在曹操陵前命人作畫羞辱於禁,最終羞愧難當的於禁選擇了自殺。
其實不僅僅是對黃權,劉備類似的舉動做了不少。
比如當初徐庶因為母親的緣故,棄劉備而去,轉投曹操。
劉備不僅沒有殺他,還放他走了。
要知道那時劉備兵敗當陽,正被曹操追得如喪家之犬一般。
如此絕境下,徐庶居然棄他而去,不管有何種理由,過河拆橋的行為是坐實了。
而且徐庶開此先河,本身就對當時的劉備集團是一種士氣打擊。
大家不妨想想,主公身邊最重要的軍師都叛變了,底下人還能待得安穩嗎?
可是劉備就這樣做了,為了成全部下的孝心,連自己的生死都置之度外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大仁大義的境界呀?
再比如後來的襄樊之戰中,劉備的小舅子糜芳叛變,開城引東吳大軍入城,導致江陵失守,而關羽也因此戰敗,最終被殺。
按照軍法,糜芳的家人應當被連坐。
可是當糜芳的哥哥糜竺把自己捆起來去向劉備請罪時,劉備卻一點不怪他,仍待他如初。
你可以認為劉備此舉有著收攬人心的嫌疑,但是至少他沒有遭殺戮吧?
相較之下,曹操當初因為馬超的起兵討伐,將馬超父親馬騰一家二百餘口滅門的舉動,未免有些殘忍。
而且就算是偽善,能從頭至尾做幾十年,也便是真的了。
他們之所以說劉備虛偽,不是因為劉備真的虛偽,而是因為他們站著不腰疼,動輒拿太平時代都不能落實的聖人德行來苛責一位在亂世中艱難求存的豪傑。
在我看來,在那個人命如草芥的亂世中,劉備是少有把人命當人命看的高位者,他尊重生命。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這樣的人,才算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