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勵志人生,從山野村夫到位及人臣,他用了整整十五年。《網路歷史》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神機妙算,王佐之才,得之便可安天下。

所以一出山便是劉備帳中的智囊。

軍中上下,事無巨細,皆聽從其安排。

但《三國演義》畢竟隻是小說,有著主觀而且戲劇性的情節安排。

這事兒如果放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是不成立的。

因為面對一個初出茅廬,毫無治軍經驗的人,就算他嘴上說得再好,劉備也不會放心將自己的家底交給他。

畢竟,信任這個東西,是需要時間培養的。

就算是劉邦那般知人善任,面對天才般的韓信,也無法放手交權,之所以會高臺拜將,也更多的是出於對蕭何的信任。

而且韓信這個將軍之職,並無太大實權,因為手下眾將,那都是劉邦自己人。

事實上,在正史中,諸葛亮在劉備麾下,從來都不是什麼出道即巔峰,而是一步一個腳印,逐漸成長的。

話說劉備和諸葛亮的相遇,其實就是兩個失敗者的攜手。

建安六年,屢敗於曹操的劉備,被趕到了荊州,缺兵少糧,十分落魄。

雖然劉表收留了他,但他不會再給劉備更多的幫助,畢竟荊州不是他劉表一個人說了算。

劉備想要東山再起,隻能自己到處去招攬人才,而諸葛亮就是他的目標之一。

不過,最初諸葛亮並不在劉備的考慮范圍內,直到六年後,帳下謀士徐庶離開了劉備之後,身邊缺少謀士的劉備才將目光投向了諸葛亮。

首先,諸葛亮確實有才,這可是水鏡先生司馬徽為劉備強力推薦的兩大軍師人選之一,另一位則是鳳雛龐統。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

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

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襄陽記》

而徐庶臨走前,也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

當時劉備軍中確實缺少謀士,徐庶走後,基本上就沒拿得出手的人了。

所以,求賢若渴。

再者,諸葛亮乃是荊州名士黃成彥的女婿,叔叔諸葛玄也曾是劉表麾下。

招攬諸葛亮,有助於劉備在荊州站穩腳跟。

於是,便有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求賢之舉。

當然了,這裡的三顧茅廬可能不是《三國演義》裡面所講的諸葛亮在可以考驗劉備。

因為古代信息交流不發達,劉備去拜訪諸葛亮時,很可能諸葛亮確實不在。

當然,不管怎樣,劉備親身前往拜訪,已經是給足了諸葛亮面子。

因為當時的諸葛亮,其實混得並不好。

雖然他有才,但是並沒有一個發揮的平臺,當時的荊州集團並沒有適合他的位置,特別是叔叔諸葛玄去世之後,諸葛亮沒有了家族勢力的支持,加上自己眼界又高,不願意屈就,就隻能跑到山上種地去了。

而劉備的到來,顯然是給了諸葛亮一個機會,雖然當時劉備的實力並不強,但那是相對於劉表、曹操這樣的大軍閥。

事實上,劉備當時也有著上萬兵馬,而且有劉表給的新野當地盤,再加上漢獻帝為其坐實的皇叔名號,怎麼著,劉備也算是一方諸侯了。

再加上劉備確實有誠意,三次拜訪自己,給予足夠的禮遇。

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諸葛亮也就下山了。

但是,下山歸下山,此時的諸葛亮還並沒有進入到劉備的核心決策層,誰都還有個試用期不是?

當時諸葛亮在劉備軍中,乏善可陳。

像《三國演義》中所大書特書的諸葛亮出山第一戰,火燒博望坡,其實在正史中是劉備打的。

至於後面的火燒新野,更是小說杜撰,正史中毫無記載。

諸葛亮真正為劉備建功,其實是在第二年的赤壁之戰。

當時諸葛亮充當劉備的外交聯絡官,去往江東,促成了孫劉聯盟,為赤壁之戰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當然,諸葛亮的功勞也僅限於外交聯絡而已。

至於後面的火燒赤壁,那是人家周瑜指揮的,和諸葛亮關系不大。

赤壁之戰後,劉備趁機拿下荊南四郡,而提出建議的諸葛亮,也被劉備拜為軍師中郎將,開始成為劉備身邊的重要文官。

不過,此時的諸葛亮還是沒有什麼兵權,他的工作更多是幫助劉備進行戰略規劃,以及治理地盤,調度糧草。

尤其是在龐統加入劉備陣營之後,諸葛亮更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荊州的內政治理工作上去,這為他日後治理蜀國,積累了工作經驗。

至於軍事方面,還是劉備自己一手抓,甚至於戰術上的一些策劃,那也是龐統在負責。

所以後來劉備西進益州,帶的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當然,後來龐統戰死,劉備西進受阻,諸葛亮和張飛趙雲等人被調往了益州增援,並和趙雲他們打了不少漂亮仗,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應該是在這時候才開始體現出來。

但還是那句話,此時的諸葛亮沒有掌控絕對的實權,他的主要工作還是內政。

當時的具體分工大致就是諸葛亮坐鎮成都,調度後勤;軍事方面則是法正在負責,無論是軍隊調度,還是戰術謀劃,都是法正在為劉備工作。

比如在漢中之戰,劉備帶的就是法正,而不是諸葛亮。

當然,不是說諸葛亮不重要。

劉備能在漢中之戰擊敗曹操,諸葛亮在後方穩定的糧草調度是有很大功勞的。

他就好比當初劉邦手下的蕭何,看似鋒芒不顯,實則居功至偉。

這也是為很劉備稱帝之後,諸葛亮會被封為丞相。

丞相的最大作用就是治理國家,當時劉備的人事安排,其實就是自己對外領兵征戰天下,而諸葛亮則坐鎮成都,治理蜀國,為自己源源不斷的提供支持。

夷陵之戰,之所以不帶諸葛亮,很大程度上就是這一方面的考慮。

諸葛亮這樣的角色,一直保持到劉備在白帝城去世。

劉備在臨終前,托孤諸葛亮,當時幼主年少,諸葛亮自然也就挑起了大梁。

劉禪繼位後,諸葛亮在封侯拜相的同時,還領到了一個關鍵職位,那就是益州牧,並有著開府治事的特權。

按照漢制,州牧乃是一州的軍政最高長官,而當時蜀國的真正控制地盤,其實也就益州這一個地方。

所以諸葛亮掌控了益州的軍政大權,其實就相當於掌控整個蜀國的大權。

再加上他有開府治事的特權,其實就相當於直接繞過了蜀國的各層機構,直接對劉禪負責。

換個角度來解釋,其實就相當於,把劉禪這個皇帝給架空了。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

頃之,又領益州牧。

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不誇張的講,此時的諸葛亮,在蜀國是可以一手遮天的。

諸葛亮主政蜀國期間,之所以君臣和睦,其實很大原因就是諸葛亮有著絕對的權力。

而這距離他出山為劉備打工,已經過去了了十五年。

所以,這在告訴世人一個道理,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即使是諸葛亮這樣的牛人,從山野村夫到位及人臣,他也用了十五年,而且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