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獨自發動襄陽戰役,看起來似乎是為了憑借一時之雄而逞能於外,但換個角度而言,這也可以說是蜀漢《隆中對》戰略的實踐。
要弄清楚關羽獨自北伐的原因,首先就要從蜀漢立國戰略諸葛亮的『隆中對』說起。
『隆中對』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戰略規劃,據荊州而爭益州,聯孫權而抗曹操,這是三方勢力中最弱的劉備集團最優選擇。
但這個戰略規劃,卻也存在致命問題。
關羽北伐與『隆中對』戰略
1、『跨有荊益』與『孫劉聯盟』的矛盾
赤壁之戰後,作為出力最多的孫吳,卻隻得到了荊州江夏;劉備卻得到了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成為赤壁之戰的最大贏家,後來周瑜打敗了曹仁,奪取了荊州州治南郡,周瑜死後,孫權采納魯肅的而堅毅,把自己所據之南郡『借』給了劉備。
然而這個分配對於孫吳而言,是不公平的,出力最多,得到最少,這顯然已經給這個本身就不牢靠的聯盟埋下了隱患。
而更重要的是,孫吳作為一個典型的南方政權,要想進取或者自保,最優戰略是『竟長江以極』,也就是據有長江以南地區,領有荊州、江淮兩個拱衛南方安全的戰略要地,如此才能存活下去繼續鬥爭。
顯然孫吳『竟長江以極』的戰略與蜀漢『跨有荊益』是存在沖突的,雙方既是合作關系,又是競爭關系,這個同盟是很難安穩維系下去的。
關羽
對於蜀漢而言,聯吳的同時還要防吳,荊州的安全就極其重要。
作為鎮守荊州的最高長官關羽,他主政荊州,需要面對的敵人就不隻是襄陽、南陽的曹魏,還有背後的孫吳。
前者敵對關系,後者競爭關系。
這個脆弱的聯盟想要鬥而不破的關鍵,於蜀漢不在於如何妥協忍讓孫吳,而在於進取,倘若能夠取魏屬荊州部分,則能夠震懾孫吳,暫時打消其覬覦荊州的念頭。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關羽北伐,是有利於主導聯盟繼續『穩定』下去的。
畢竟關於荊州,孫權不可能一直忍下去,這本身也關系其戰略規劃。
圍繞荊州同盟雙方之間的沖突是難以避免的。
主伐襄陽,也是延緩這種沖突的一種外部方法。
2、荊益兩路出兵的規劃
《隆中對》戰略核心就是實現荊益兩路出兵,從漢中兵臨隴右,從荊州逼襄陽、南陽,對於沒有戰略縱深的蜀漢而言,就能極大爭取蜀漢的戰略主動。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發生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動了與曹操的漢中之戰,這一戰打了兩年,最終曹操大敗,劉備遣劉封、孟達占據上庸,劉備集團的實力達到了巔峰。
關羽選擇這個時間點發動襄樊之戰,戰略上沒有多大問題,但卻選錯了時機。
曹操新敗,曹魏進入守勢,此時伐魏,看起來似乎是一個很不錯的時機,但關羽忽略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攻擊襄樊,需要劉備的配合,即首先要實現荊益兩路出兵。
劉備
劉備從漢中出兵加緊襲擾隴右,則關羽北伐襄樊才會有更大的機會據荊州全境,但遺憾的是成都方面對此毫無反應。
盡管關羽獨自北伐存在問題,但也不能說北伐完全錯誤。
荊州對於三國而言都是必爭之地,借曹操新敗取荊州全境,從後來關羽水淹七軍、擒拿於禁、誅龐德,北上據曹仁、徐晃來看,是有成功的可能的。
倘若劉、關能夠聯動,關羽得到孟達、劉封的策應,緩解與孫吳日益加劇的矛盾,襄樊之戰,是有很大勝算的。
從『隆中對』戰略考量,關羽北伐,其實是這種戰略的延伸。
所以說,關羽還是有大局觀和極高的戰略素養的,並非為了一己之私,逞一時之勇盲目發動戰爭。
關羽的心態與荊州的問題
使得關羽做出攻略襄樊決定的原因,除了戰略上的考量外,也有著其性格和當時蜀漢所屬荊州所面臨問題的原因。
1、關羽心態
關羽很傲,當然他也有傲的資本,長期跟隨劉備南征北戰,使得他成為了蜀漢集團內部元從派第一人。
但這種局面,隨著荊州穩定後,劉備入蜀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諸葛亮
首先是諸葛亮荊州集團的崛起,為了發動入蜀戰爭,劉備集團加入了很多荊州派勢力,使得元從派的力量大大減弱,劉備入蜀後,又有法正這樣的益州派來投奔,蜀漢政局內立刻就形成了三股力量,日益衰退的元從派,占據優勢的荊州派,逐漸崛起的益州派。
看著荊、益兩派不斷崛起,驕傲的關羽必然是不能忍受的。
他坐鎮荊州,權重威盛,但他本身就是一個戰將,而不是一個長於謀略的政客,要體現自己的價值,加重集團內部的話語權,發動一場戰爭取得勝利不外乎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2、荊州的問題
劉備入蜀後,為了免除後顧之憂,長期對孫吳處於一種過於『妥協』的態度,幾乎完全忽視了對孫權偷襲背盟的防范。
而長期坐鎮荊州的關羽可能對孫吳的蠢蠢欲動是有足夠認知的。
很多人在分析孫權襲取荊州時,總會提到孫權結親關羽被辱而導致心生不忿的原因。
孫權器量確實小,關羽也確實傲慢,但換一個角度而言,這件事情本身裡面就隱含一個很重要的政治信號。
孫權
劉備在外,關羽獨鎮荊州,可以說是大權在握,此時此刻孫權想要與關羽結親家,打的是什麼主意?
如果孫權想要鞏固孫劉聯盟,為何不去找劉備許關羽之女,而是繞過劉備,直接找關羽,在劉備與關羽此時所處的位置的背景下,孫權這種做法,無異於是在搞破壞。
以姻親來拉攏關羽,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分化劉、關關系,往好的方向打算,那就是讓關羽偏向於孫吳,最終以最小的代價取得荊州;退一步來說,也能離間劉、關的關系,最差的結果也能為自己以後取荊州做鋪墊。
可以說,孫權這一招十分之巧妙。
而關羽的應對,政治正確,卻並不是那麼漂亮,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聯盟的沖突。
但無論如何,從關羽的應對來看,說明了他看穿了孫權的用意,深刻認識到了孫權對荊州的覬覦之心。
面對孫權的野心,關羽想到的轉嫁聯盟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北伐曹魏。
乘機北伐曹魏,襲取荊州全境,如此對孫權形成震懾,這無疑是一步很高明的棋。
但遺憾的是,關羽太過輕視孫吳,又不能團結內部,同時又進退失據,從而使得這場在戰略上取得一定優勢的戰爭徹底葬送了蜀漢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