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說三國:二三二 安排後事。《網路歷史》

諸葛亮病危,知道自己來日不多,便找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薑維等商議,吩咐對外封鎖自己病危的消息,連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魏延都隱瞞了。

諸葛亮秘密安排了死後退軍事宜,由楊儀和費禕統領各軍撤退,以魏延為主、薑維為副,負責殿後,阻擊追敵。

諸葛亮特別叮囑,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就隨他的便,不去管他,軍隊自行撤退。

諸葛亮這樣安排,也有他說不出的苦衷。

楊儀《?

-235年》,字威公,襄陽《今湖北襄陽市》人。

楊儀最初為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後投奔關羽,被任為功曹。

關羽派他為信使,西行去見劉備。

劉備與他談起國家軍事大計,議論政治得失,他都對答如流,侃侃而談,深得劉備喜歡,征召他為左將軍兵曹掾。

劉備稱漢中王後,升任楊儀為尚書,後與尚書令劉巴不和,改任遙領弘農太守。

蜀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任用楊儀為參軍,代行相府事宜。

蜀建興八年《230年》,諸葛亮提拔楊儀為長史,加綏軍將軍。

楊儀為人幹練機敏,諸葛亮每次出軍,常常派他統籌調度,籌辦糧草,從不需要諸葛亮勞心,很快就利索地處理完畢。

軍中的禮節制度,也都由楊儀安排和檢查。

所以,諸葛亮愛惜楊儀的才幹,十分欣賞和信任他。

魏延勇猛過人,每次跟隨諸葛亮出兵,總是請求獨自帶兵一萬人,要與諸葛亮分道行軍,學當年韓信奇襲關中,與諸葛亮會師潼關,但每次諸葛亮都沒同意。

魏延非常惱火,常說諸葛亮膽怯,抱怨自己的才幹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隻是鑒於諸葛亮的聲威,沒敢當面發作。

魏延性格孤傲,大家都敬而遠之,偏偏楊儀不買他的帳,與他爭鋒相對。

兩人勢同水火,不能相容,只要湊到一起,必定是針尖對麥芒,勢必擦槍走火。

好幾次,兩人爭得不可開交,魏延說著說著就拔刀相向,楊儀也一把鼻涕一把淚,毫不退讓。

好在有個費禕,每每居中調解,評辨是非,左說右勸,兩人才沒搞出什麼大事來,還能發揮各自作用,這都是費禕的補救調解的功勞。

兩人一文一武,諸葛亮愛惜二人的才幹,不忍心偏袒任何一方,有時也隻有睜隻眼閉隻眼,眼不見為凈。

魏延和楊儀這種情況,不但蜀國舉國皆知,還傳到了吳國,滿朝文武很多人都知道二人的矛盾。

費禕出使吳國時,孫權設宴招待,喝得大醉後,突然說起了楊儀和魏延,問他:『楊儀、魏延,不過是放養牲畜的小人啊。

雖然對於國事有微不足道的小功,然而現在卻重任他們,權勢不輕,如果有一天諸葛亮不在了,一定會成為禍亂的。

你們作為大臣卻昏庸,都沒有防備考慮到這點,難道是要留給子孫來謀劃嗎?

費禕沒想到孫權突然說起這個問題,猝不及防,不知怎麼回答。

陪同費禕出使的宣信中郎董恢急中生智,悄悄對他說:『你可以馬上回答說,楊儀、魏延關系不好,是出於私人恩怨,並沒有像黥佈、韓信那樣懷有叛逆之心。

現今正要掃除曹賊,統一華夏,功勛是憑借有才之士才能成功,基業要憑借有才之士才能寬廣,如果隻是為了防備還沒有萌芽的事,就舍棄二人不任用,這就像是為了防備風浪就把船隻砸沉,不是長久的思慮啊』

費禕照著回答,孫權聽了,哈哈大笑,很是開心。

回到蜀國後,諸葛亮聽說了這件事,認為董恢善言,知道怎麼說話。

董恢回來還不到三天,就被征辟為丞相府掾屬,後來升遷為巴郡太守。

正如孫權所說,當時蜀國上下,除了皇帝劉禪,恐怕也隻有諸葛亮才壓得住魏延。

連遠在吳國的孫權都看得明白的道理,近在眼前天天看著的諸葛亮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正如董恢所言,正值用人之際,諸葛亮不得不容忍,而且,他也有足夠的自信,憑借自己的聲威,還是壓制得住二人的。

但自己身死之後呢?

魏延會不會違抗命令,自行其是?

帶著這種擔憂,諸葛亮不得不避開魏延,暗中安排身後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