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為,有所不為——《關羽篇》(四)。《網路歷史》

接上篇:在《溫酒斬華雄》裡我通過現場眾人對華雄的反應闡述了關公身上的優秀品質——勇於擔當。

這是我們今天常聽到的一個詞:做事有擔當,做人要擔當。

但是這個社會或者現實就這麼具有諷刺性:當我們把『擔當』這個詞掛在墻上、放在嘴邊經常念叨時,絕不是說這個詞就深入人心、人人去做了。

恰恰相反,我們是在呼喚擔當,希望有勇於擔當的人站出來,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稀缺的就是——擔當。

而當我們說起擔當時,言外之意都是希望或者要求別人而並非自己去擔當的。

演義中,關公在一帳諸侯聞聽華雄挑戰無人敢應後大喝而出,那是憑一己之力去戰華雄,可沒說『我關某去戰他,沒問題。

但要大哥二哥掠陣給我支持,袁盟主和眾諸侯觀戰給我信心”之類的話。

什麼事都要扯上大家,生怕自己墮入地獄,萬劫不復,又何來擔當。

相比於演義中的古人的凜然而出,真有今非昔比的感覺。

擔當隻有簡單的兩個字,但在具體表現中其實各不相同,演義中就有很多人物的驚鴻瞬間,能讓我們心靈共鳴或者肅然起敬,實質就是擔當這種氣魄引發我們內心深處本能的激蕩。

對於擔當,我大致分為三類:

一類是不知道吉兇如何,但依然挺身而出,這是一種勇者的擔當;

一類是禍福已然明了,但堅持心中的道德和道義毅然抉擇,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義者的擔當,

一類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結果一定是失敗,但為了天道昭彰,不使正氣湮沒;為了警示後人善惡有報,不使惡行無忌。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是智者的擔當。

前兩類擔當在關公體現的最為明顯,第一類我在上篇已經敘述,第三類擔當的在演義裡的智絕諸葛亮身上更為合適,按下不表。

今天我來說說在關公身上另一面的擔當——有所為、有所不為。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演義裡互相對比而很受傷的大有人在,

袁術就是其中之一:汜水關前,關公是第一次閃亮登場,而袁術則是二次亮相。

但可惜,一個是敢於幹事,一個是敢於幹掉幹事的。

袁術先是嫉賢妒能害得孫堅損兵折將,再來是隻認官帽不認人,要將關公亂棍打出,等關公斬了華雄,盟軍士氣大振,隻見玄德背後轉出張飛,高聲大叫:『俺哥哥斬了華雄,不就這裡殺入關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時!』袁術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謙讓,量一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趕出帳去!』曹操曰:『得功者賞,何計貴賤乎?

』袁術曰:『既然公等隻重一縣令,我當告退』操曰:『豈可因一言而誤大事耶?

』命公孫瓚且帶玄德、關、張回寨。

眾官皆散。

曹操暗使人齎牛酒撫慰三人。

開始是瞧不起人,而關公斬殺華雄後,嫉妒的老毛病又犯了,不僅忌恨關公掃了他面子,順帶連著劉備《劉備此時是平原縣令。

隻重一縣令此語就是懟上大哥劉備了》一塊羞辱。

生逢亂世,敵我莫測,袁術身為當世諸侯之一卻在扮演扛槍耗子的角色。

袁家,四世三公,出身豪門,本來是個HIGH,結果生生給人感覺就是一個LOW。

將本不相幹的劉備得罪到死,成功的襯托了關公人不可貌相、曹操唯才是用,禮賢下士。

袁術,字公路,真不愧是公路之稱,用自己的猥瑣承載著別人一路飛奔。

而關公呢。

我們接著演義順序往下看。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攻取徐州,白門樓下活捉呂佈及其手下一幹人等。

陳宮,殺!呂佈,殺!高順,殺!到了張遼了,卻說武士擁張遼至。

操指遼曰:『這人好生面善』遼曰:『濮陽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卻?

』操笑曰:『你原來也記得!』遼曰:『隻是可惜!』操曰:『可惜甚的?

』遼曰:『可惜當日火不大,不曾燒死你這國賊!』操大怒曰:『敗將安敢辱吾!』拔劍在手,親自來殺張遼。

遼全無懼色,引頸待殺。

曹操背後一人攀住臂膊,一人跪於面前,說道:『丞相且莫動手!』 攀住臂膊的是劉備,而跪倒在曹操面前懇請劍下留人的正是關公。

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當留用』雲長曰:『關某素知文遠忠義之士,願以性命保之』操擲劍笑曰:『我亦知文遠忠義,故戲之耳』乃親釋其縛,解衣衣之,延之上坐,遼感其意,遂降。

細細品張遼出場這一段情節是很有意味的。

張遼雖敗但是氣不餒,身為階下囚,毫不畏死。

甚至以口舌之快隻求速死,這正是我漢唐軍風中寧肯站著死也不會求饒茍活的武德。

張遼雖剛,但如果沒有關公的跪倒求情,張遼還是個死。

其一,張遼隻是呂佈手下八健將之一,曹操對呂佈尚無好感,一殺了之,何況張遼隻是呂佈一個不出眾的健將。

曹操還在乎多殺一個?

其二,劉備對張遼其實並無交情,可以說無甚印象。

又不了解情況,又處在曹操被張遼罵得肝火正旺時候,就是座上客也不會冒失的去求情

但是劉備卻求情了,並說張遼是赤心之人,正當留用。

這個印象當然是關公告訴劉備的。

因為之前隻有關公在與張遼作為敵人交過手。

演義二十六回有交代:次日,張遼引兵攻打西門。

雲長在城上謂之曰:『公儀表非俗,何故失身於賊?

』張遼低頭不語。

雲長知此人有忠義之氣,更不以惡言相加,亦不出戰。

遼引兵退至東門,張飛便出迎戰。

早有人報知關公。

關公急來東門看時,隻見張飛方出城,張遼軍已退。

飛欲追趕,關公急召入城。

飛曰:『彼懼而退,何不追之』關公曰:『此人武藝不在你我之下。

因我以正言感之,頗有自悔之心,故不與我等戰耳』飛乃悟。

戰場上的軍情人情,關公作為一名將領於公於私自然會告訴主帥兼大哥劉備,所以劉備說張遼是赤心之人就不奇怪了。

但關公與張遼畢竟互為敵手,也無甚交情,卻能在戰場上做到此種心照不宣和心有靈犀,這很奇怪。

看到這一段,我想來想去,可能這就是傳說中兩人都有慧根了。

因為張遼也是個有武義的人,在骨子裡其實和關公是一類人。

我們常說人以群分,除了外在的職位、單位、年齡等會相近,其實信仰、素質、品德、性格、興趣等更容易讓人一拍即合,相見恨晚。

演義中張遼後來能成為曹操旗下『五子良將』之首,在戰場上身先士卒的英勇和光明磊落的人品表現,都是很好的證明。

雖然他們兩人沒有多少言語交流溝通,但關公卻對張遼知心知性,曾有詩曰: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關公和張遼的此種交往算是知音的一種吧。

見到張遼要被殺,關公跪下向曹操求情,並願用性命作保一個並無深交的敵對將領。

這才是何等的擔當和義氣!這裡插個題外話,在軍法中如果薦任不當或保舉失察,那與犯錯的人是同罪。

所以關公在這裡不單單是求情讓曹操放過張遼這麼簡單,實際上是將自己的命都托付給張遼了。

在這裡再一次能看出劉備和關公之間的默契:一個抓住曹操的手,一個跪倒在曹操面前。

關公實際是擋在了曹操和張遼面前,生怕曹操氣急之下一劍砍下,他在中間是讓曹操砍不下去,而劉備攀住曹操的手,更多的是對關公的愛護,萬一曹操砍下去關公沒讓開呢。

很明顯,直性子的張飛在這個場景裡是又成了宋兵甲,醬油乙,但這次他真的是沒反應過來。

人與人之間的默契真的是隻能看人,這個是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

這個場景裡還體現出曹操的奸猾和變化之快。

沒有劉關二人的攔阻,曹操一定會殺了張遼。

還是人以群分的道理:呂佈給曹操留下了極壞的印象,自然而然他手下武將除了投降的就算了《實際上投降的宋憲、魏續後來都做了炮灰,死於非命》,不投降的陳宮、高順那都是死,陳宮當年捉放曹可是救了曹操一命的。

何況像張遼這樣,沒啥出彩的戰績,被抓了嘴硬還罵人,不講文明禮貌,莽夫一個啊。

但是劉關二人尤其是關公跪倒並以命作保,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還是人以群分的道理:能夠讓關公去以命相保的人,那人品或者能力肯定不會錯不了。

再反過來看,張遼的嘴硬恰恰證明了關公所說此人是硬骨頭,忠義,所以才會在嘴上不會服軟。

同樣的一件事,放在不同的立場理解,那性質就迥然不同了。

沒有關公作保,張遼的話就是狂犬吠日,不知死期將至;有了關公作保,張遼的話那就是英雄本色,刀劍架在脖子上都不改其忠的忠臣義士。

世事就是這麼神奇,所以人一輩子遇到知音、知己要惜緣。

曹操立刻扔了劍,還笑著說,我也知道文遠《張遼的字》忠義,故意試試的。

親自上前給張遼松綁,解開自己的衣服給他穿,還讓他上座,張遼感其誠,投降。

說到底,曹操真的從心裡太喜歡關公了,自從關公溫酒斬華雄後,曹操對於關公可以說有一種英雄惜英雄的感覺,雖然這兩種英雄的格局不在一個層次上,一個是為君,一個是為臣,但都是人中龍鳳的那種,以曹操的深謀遠慮,有機會留給關公一個好印象那絕對是要留足的,就怕找不到這樣的機會。

現在機會來得如此出人意料,他重復關公的話說他也知道張遼忠義,實際上他對張遼的本性知道個鬼啊。

但他知道關公的品性:這個大胡子二哥天生傲骨,輕易不求人,既然不惜下跪以命來保,此人一定不俗,而且呂佈已死,此種場景下,張遼一定會降。

如此好事,曹操心裡這個高興啊,所以他脫口而出的話是暗指關公的忠義,哪裡是稱贊張遼啊。

有成語:指桑罵槐,此時反其意,曹操是指文遠贊雲長。

不虧為奸雄,既給足了劉關面子《主要還是要給關公面子》,免費得到一人才《而且是關公親自鑒定過的》,讓張遼感恩戴德,還成功的在所有人面前樹立自己察納忠言,寬宏大量,禮賢下士的高大上形象。

曹操就是一演技帝,應變之快,過程之順,結局之美,我給滿分。

同樣是對待人才。

袁術的作為就是一副『蒹葭小人倚玉樹』的嘴臉,而關公的表現則讓人『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面對敵方大將耀武揚威,關公凜然而出溫酒斬將;面對戰場知己人頭將落,關公不惜一跪以命相護;這都是擔當的表現,君子有所為。

關公為何能流傳千古,細細看看演義就能明白了。

我們學歷史,看演義,並不隻為滿足好奇心和找尋真相,歷史留給我們的是教訓、反思和領悟,而不是刻意追求細枝末節,分毫不差。

我們所看過的歷史故事也好,傳說演義也好,為的是從事情中學到真理,看到真情,悟到真愛,擁有真性,用真心傳之後世,經久不衰,這是我們作為讀書人的有所為。

脫離了真善美的大道去找尋雞毛蒜皮、細枝末節的真相,本身就是一種責任的逃避,而不是歷史的擔當。

下回分解:屯土約三事、五關斬六將中看君子有所不為。

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