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是挾天子,但沒怎麼令諸侯;曹操一開始並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是『奉主上以從民望』,後來演變成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就算董卓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曹操成功、董卓為什麼失敗呢?
筆者淺析如下:
一、對朝廷的政局來說,董卓是亂政者,曹操是治亂者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外戚受到排擠,黨錮之禍上演得很激烈。
其實就是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對權力的爭奪。
宦官集團以十常侍為代表,外戚集團以大將軍何進為代表。
何進為了誅殺十常侍,聽從長了一個豬腦子的豬隊友袁紹的建議,請董卓帶領兇悍的西涼兵入京,想借助外力除掉宦官集團。
不想做事不密,計劃泄露,董卓還沒進京,何進的豬腦袋就被宦官砍下了。
董卓已經來了,不管何進死不死,都要進京的,借著為何進報仇的名義,誅殺了宦官集團,並挾持了少帝劉辯。
為了顯示出董卓同志的至高無上權威,董卓又擅行廢立,廢了少帝劉辯為弘農王並派人殺之,立陳留王劉協為帝,這就是漢獻帝,以便自己更好地控制朝政。
董卓任命自己為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果僅僅如此,董卓大不了是個『權臣』。
然而,董卓全面掌控京師後,血液中的『獸性』一面就爆發出來。
隨意殺人、奸宿深宮、甚至把老百姓的頭砍下來冒充賊人,把民間婦女搶來給西涼軍當小妾……種種獸行,惹得朝政大亂,天下人都起兵討伐董卓。
曹操為了討伐董卓,散家財,招義兵,率先舉起討董大旗,天下諸侯響應。
雖然討董最終失敗,但也挫傷了董卓的銳氣,逼得董卓遷都長安。
這位董太師,臨走時還不忘禍害天下,把洛陽燒了,把皇陵挖了,把陵墓中的隨葬品搶了,生怕天下人恨他輕了!
而曹操迎奉天子於許都時,拜董卓亂政所賜,天下諸侯各自為政,互相攻伐,民不聊生。
天下百姓渴望漢室正常,早日結束亂世。
曹操奉天子以順民望,幫助漢獻帝東征西討,努力想把傾覆的朝綱正過來。
在這治亂的過程中,才逐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
但董卓把一個正常的朝政搞亂,不得不說這是他失敗的第一個原因。
而曹操要把董卓搞亂的朝政恢復正常,既順應天意,也順應民意,成功也是必然的。
二、對漢帝的生活來說,董卓是破壞者,曹操是拯救者
不管是漢少帝還是漢獻帝,本來過著正常的錦衣玉食般的生活。
何進也好,十常侍也罷,誰把持朝政,至少皇帝的正常生活沒受什麼影響。
但董卓亂政以後,天下大亂,皇帝的生活也受到影響。
少帝劉辯直接被殺了,漢獻帝也顛沛流離。
先是從洛陽遷到長安,一路顛簸。
後又從長安逃到弘農、再逃到洛陽。
再一次顛簸。
更悲慘的是,到了洛陽,竟然連一座完整的宮殿都沒有,這些本來皇帝起居辦公的房子都被董卓這個破壞分子燒成瓦礫。
漢獻帝沒辦法,隻能借住在已故的宦官趙忠的家裡。
在人家住宿和辦公。
辦公室上朝的地方都沒有,上朝時官員們都站在瓦礫和荊棘叢中。
最悲慘的是,地方官都擁兵自立,割據分裂,停止向朝廷上交貢賦,導致漢獻帝君臣沒有吃的。
官員們都自己出去找吃的,找不到就餓死,甚至有的官員被兵士殺死,整個大漢朝廷整得跟『丐幫』似的。
《後漢書孝獻帝紀》:是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墻壁間。
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饑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饑死墻壁間,或為兵士所殺。
在饑寒交迫的時候,曹操來了,他把漢獻帝及文武官員遷到許昌當『國寶』保護起來,安排舒適的房屋居住,供給可口的湯飯及溫暖的棉被。
可以說,在漢獻帝最困難的時候,是曹操拯救了他。
董卓是大漢天子美好生活的破壞者,曹操是落泊中的皇帝的拯救者,對漢獻帝來說,曹操有『活命』之恩。
活過來的漢獻帝對曹操恩賞有加,同時,也願意放權給曹操行政,這樣,曹操的成功率自然大增。
三、對天下的諸侯來說,董卓制造割據,曹操消滅割據
董卓亂政,其實大漢朝廷的管理中樞已經癱瘓,大漢王朝對各地方長官已經失去了控制,不受制約的地方長官們野心膨脹,紛紛割據自立。
對他們來說,董卓亂政正是給了他們割據自立、稱王稱霸的機會。
照理說,他們應該感謝董卓,但如果真的感謝董卓,那在輿論上就成亂臣賊子了。
為了與董卓劃清界限,這幫割據的地方諸侯還要假模假樣地發起討伐董卓的戰爭,讓他們的割據顯得更正義一點。
這是典型的『既要放‘煙花’又要立牌坊』!
地方軍閥割據自立,為了搶地盤,發展自己的勢力,為將來稱王稱帝做準備,所以難免就互相攻伐,再次對整個社會造成大破壞。
軍閥要割據,曹操也是軍閥,他也是先割據然後再消滅割據。
而要消滅割據,沒有比『恢復大漢天下的秩序』更好的借口了。
所以曹操就由『奉主上以從民望』,演變會成『奉天子以令不臣』,對不臣服、不歸附大漢王朝或曹操集團的割據勢力,曹操一次又一次地興兵討伐。
先後消滅了袁紹、袁術、呂佈、張繡、陶謙、張邈等割據勢力,並於公元207年統一北方。
隨後又降服了荊州,赤壁之戰後又消滅馬超、韓遂集團,遼東公孫氏也歸順,烏丸也平定。
十分天下,被曹操平定了80%。
曹操在《述志令》裡就表達了他消滅割據的業績:
《三國志.魏書.武帝本紀.述志令》: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割據就是分裂,分裂是不得人心的。
董卓制造分裂,當然不得人心,他的挾天子無法令諸侯,所以最終失敗。
而曹操雖然挾天子令諸侯,但他的目的是使天下統一,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所以他的挾天子令諸侯能取得成功。
歸根到底,還是人心向背!
四、對天下的百姓來說,董卓制造亂世,曹操統一亂世
董卓亂政制造的是亂世,亂世裡最苦的是老百姓!
兵火過處,一切都很難留存,房屋被焚、糧食被搶、牲口被殺、男人被抓、婦女被辱,甚至經常出現大規模的屠城現象。
整個三國出現的各種所謂的英雄、梟雄、奸雄,除了劉備,其他人幾乎都有屠城記錄。
董卓制造的亂世,讓百姓流離失所,他的失敗成為必然。
諷刺的是,曹操為了結束亂世,統一亂世,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不服的,就用天子詔進行征伐,對不服其武力威服的州郡,往往會進行屠城。
《後漢書·劉虞公公孫瓚陶謙列傳》:『初,曹操父嵩避難瑯邪,時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
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
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
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
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曹操為了給他父親報仇,竟然屠殺了徐州地區數十萬人!
戰亂加屠城,使得漢末人口銳減。
據統計,東漢桓帝時全國人口有5000萬,到三國結束,西晉統一時統計的人口隻有1600萬,3400萬人死於兵災。
曹操的名詩《蒿裡行》用詩句記述了兵災導致的人間慘禍:
《曹操.蒿裡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制造這種人間慘禍的董卓失敗是必然的,而以結束亂世為目標的曹操雖然僥幸成功,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
都說春秋無義戰,我看三國也無義戰!
五、對挾持者身份來說,董卓客場作戰,曹操主場作戰
董卓和曹操,雖然都是挾持天子者,但因為董卓是客場作戰,曹操是主場作戰,曹操明顯比董卓占有優勢。
董卓本來是長駐涼州,他帶領精兵來到洛陽,後來遷到長安。
不管是洛陽還是長安,都是董卓的客場。
因為洛陽和長安,董卓沒有根基,文武百官懾於董卓的武力,表面服從,心裡反感甚至憎恨。
京師的民眾也對董卓的殘暴行為十分反感或憎恨。
因為這個因素,董卓在京師的統治其實是建立在沙灘上的樓閣。
倒塌是必然的!
王允公然在董卓的眼皮底下,結連李肅、策反呂佈,最終借呂佈之手把董卓刺死。
這就是根基不穩帶來的必然失敗結果。
而曹操把漢獻帝迎來許都。
許都是曹操的地盤,曹操在這裡是主場作戰。
文武百官大多數都換成了曹操的心腹,或者是支持曹操的人。
而許都因為曹操苦心經營,民心歸附。
因此,曹操在許都的統治根基非常紮實,許都的一切都在曹操的控制之下。
漢獻帝就如同如來佛手掌中的孫悟空,怎麼也飛不出去。
因為許都是曹操的根據地,哪怕是曹操外出征伐。
留守許都的荀彧、程昱等人都會把許都治理得井井有條,漢獻帝就像籠中鳥一樣,永遠也飛不出許昌。
而即使發生衣帶詔事件,由於曹操主場作戰,同樣輕松破解,不僅沒有傷到曹操,而且還讓曹操進一步肅清反曹勢力,穩固了曹操的統治。
1800年前的人可能不一定知道什麼叫主場、什麼叫客場,但根據地總是知道的!在自己的根據地上做事,就是占有地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董卓入京,固然有點天時優勢,但是沒有地利、更沒有人和,失敗就是一個必然結果!
綜上,董卓和曹操,雖然都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由於董卓是朝政的亂政者、漢帝生活的破壞者、分裂割據及亂世的制造者,逆潮流而動加上客場作戰,最終必然失敗!
而曹操是治亂者、漢獻帝的拯救者、割據和亂世的消滅者,順應了民望及潮流,再加上主場作戰,因此是最後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