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列原創號,每周二、五上午10:30準時更新
↓↓↓
《百年東吳》暫停更新一次,下周二恢復更新,還請各位讀者見諒。
延熙十六年《253年》正月初一,蜀漢大將軍費禕的府中沉浸在一片祥和喜樂的氛圍中,全府上下都在為即將到來的歲首大會忙碌著。
此時費禕本人心情也是一片大好,之前相士說成都不可能有丞相,於是有些迷信的費禕特地出鎮漢壽,果然沒過多久朝廷就允許他開府了。
費禕得意洋洋地想:或許自己也將像諸葛亮一樣登上丞相之位了吧。
可惜費禕沒想到的是,他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而他的這個願望也註定無法實現了。
盛大的歲首大會開始了,費禕高坐在上首,下面文武官員紛紛敬酒道賀,費禕來者不拒,不一會就有些醉了。
恍惚中,費禕想起了當初出使東吳時的往事,那一年在東吳的宮廷宴會上,他同樣沒少喝酒。
可是酒過三巡後,他仍能和東吳君臣侃侃而談,絲毫不失國體,還能與諸葛恪唇槍舌戰。
終究還是老了啊!費禕暗暗自嘲。
這時又一個人走上前來敬酒,原來是左將軍郭脩。
郭脩本是曹魏將領,三年前在一次戰鬥中被薑維俘虜,之後在蜀漢受到重用。
費禕待人寬厚又博愛,即使對方是降將也毫無戒備之心,於是微笑著端起酒杯。
可眼前的郭脩卻露出一絲陰笑,並用冰冷的目光註視著費禕。
費禕被這眼神盯得有些發毛,他感覺有些不對,可惜為時已晚。
隻見郭脩從懷中掏出一把利刃,徑直向費禕刺去。
電光石火之間,費禕便倒在了血泊中,這位在蜀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實權重臣,竟死於刺客之手。
這就是在蜀漢歷史上著名的費禕遇刺案,費禕之死直接改變了蜀漢的政局,也對蜀魏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後薑維上臺,蜀漢重新開始了停止將近二十年的大規模北伐,兩國的對抗程度明顯升級。
那麼費禕遇刺一案背後的真相究竟如何呢,這是本文想要探究的一個問題。
郭脩這個人非常神秘,他的資料分散在多個人的傳記中,甚至他的名字都有兩種說法。
比如後主傳和費禕傳都將他的名字記作郭循,而齊王曹芳紀和張嶷傳則記作郭脩。
其實他的名字應該是就是郭脩,因為在他行刺成功後,曹魏官方將他的功績大肆宣傳,皇帝曹芳還親自下詔嘉獎,畢竟詔書上名字應該是不會錯的,因此應該以齊王曹芳紀的郭脩為準。
至於郭循這個錯誤名字的來歷,根據三國志集解的作者盧弼的考證,應該是因為『循』和『脩』兩個字在隸書裡太像了,因此在傳抄的過程中出現了訛誤。
那麼郭脩行刺究竟是什麼動機呢?
其實他若要行刺,是有許多機會的,比如在平時處理公務時,一樣有接觸費禕的機會,那時候行刺脫身的可能性還要大一點。
可他為何偏偏要在大庭廣眾之下動手呢?
要知道這樣做是必死無疑的。
關於這一點,傳統觀點認為費禕遇刺一案就是個意外,比如裴松之認為郭脩就是個狂徒,其理由有三。
第一,蜀魏兩國雖為敵國,但並沒有趙襄子殺智伯瑤那樣的血海深仇,而且魏國也沒有像當初燕國一樣面臨被秦國滅亡的危機,因此他完全沒有理由去效仿豫讓和荊軻。
第二、劉禪是個庸主,費禕也平平無奇,就算殺了他們,也不會對局勢產生什麼影響。
第三、郭脩是涼州人,對曹魏忠誠度有限,否則他在被俘的時候早就殺身成仁了而不會選擇投降,何必要等到現在多此一舉呢?
總之,裴松之認為郭脩的所作所為屬於費力不討好,是一種沖動下的瘋狂行為,並沒有什麼預謀。
而這也跟張嶷反對費禕過於親信降將並不加防備的觀點相吻合。
那麼裴松之的觀點究竟是否合理呢?
首先裴松之認為郭脩肯定不是受曹魏朝廷指派前來行刺的,這一點沒有問題。
要知道郭脩並不是一般人,他之前在曹魏也是素有名氣的中郎,很難想象曹魏會用這樣身份的人來做刺客這樣的消耗品。
何況在費禕主政時期,蜀漢並未對曹魏構成什麼威脅,而且他始終在限制戰爭的規模,曹魏沒有理由付出這麼大代價去行刺費禕。
畢竟薑維這個戰爭狂人比費禕的威脅要大多了。
而裴松之認為郭脩是個沖動殺人的狂徒,這一點恐怕值得商榷。
費禕平時待人博愛寬厚,因此郭脩不可能和費禕有什麼私怨。
而且歲首大會上氣氛良好,郭脩也沒有道理突然被激怒。
所以他並非沖動殺人的狂徒,而是早有預謀。
既然如此,我們再來討論另一種可能,郭脩是否是受到薑維之命前來行刺的呢?
這樣偏向於陰謀論的說法想必會引起很多人的興趣,而這種觀點也並不是完全空穴來風。
畢竟按照哪方受益哪方動機最大的理論,薑維是有一定嫌疑的。
在費禕主政的時代,他認為以諸葛亮之才尚且不能克服中原,其餘人就更不可能了。
與其盲目出擊,還不如保境安民,因此他一直反對大規模北伐,隻允許薑維率萬人以內規模的軍隊出征。
但是費禕死後,薑維徹底失去了掣肘,北伐戰爭的規模全面升級,這正是他一直以來理想的局面,他終於可以大展拳腳了。
而且郭脩是薑維在延熙十三年《250年》攻打西平的時候俘虜的,他又是涼州本地人,有了這兩層關系,他難免和薑維扯上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事。
另外薑維素有『陰養死士』的習慣,郭脩會不會就是他養的死士呢?
雖然這種觀點看似有一定道理,但我認為可能性是很低的。
理由很簡單,雖然薑維和郭脩關系密切,但薑維讓他去刺殺費禕就太不明智了,因為這完全是增大自己的嫌疑。
即便薑維真的是刺殺費禕的幕後主使,他也應該私下行動,比如暗中收買費禕的衛兵等等,而決沒有在大庭廣眾之下讓人行刺並將自己推上風口浪尖的道理。
如果真的是薑維的陰謀,難道朝廷會查不出一點蛛絲馬跡嗎?
更何況以郭脩的身份,他也不是那種薑維能養得起的死士。
既然郭脩既不是沖動殺人,也不是曹魏或者薑維派來的刺客,那麼他隻有可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經過深思熟慮才選擇動手的。
況且郭脩最開始是想刺殺劉禪的,隻不過因為找不到機會,才把刺殺目標轉到了費禕身上。
這也證明他是早有預謀的,而不是一時興起。
不過盡管如此,還是有一點不太容易理解,因為郭脩在投降蜀漢後得到了相當好的待遇,官至左將軍,如果他安心在蜀漢呆下去,後半生的榮華富貴想必是不成問題的。
他又為什麼要鋌而走險呢?
我認為這是郭脩富貴險中求的無奈之舉,他希望用自己的死,為家族博一份前程。
郭脩兵敗被俘,按照曹魏法度,他的家人肯定是要獲罪的,然而朝廷卻沒有對此進行處理,原因就是郭脩上面有人。
郭脩出身的西平郭氏是涼州大族,這個家族勢力很大,如今在朝廷中的代言人就是明元郭皇後,也是現在的皇太後。
郭脩和郭太後出自同族沒有疑問,那麼他們具體是什麼關系呢?
我認為郭脩應該是郭太後的堂弟,也就是郭太後之父郭滿之弟郭立的兒子。
郭立有兩個明確記載的兒子,長子郭德被過繼給了甄氏,因此也叫甄德,而次子郭建是我們主要討論的。
我們可以發現,郭脩和郭建的名字還是很像的,畢竟修和建是相同的意思。
另外郭建承襲了郭滿的爵位,這說明他很可能過繼給了沒有兒子的郭滿。
如果郭立隻有兩個兒子,怎麼會不留下一個來繼承自己的家業呢?
這是不可理解的,因此我推斷郭脩就是郭立的第三個兒子。
看到自己的表弟出了事,郭太後自然而然把他的家眷保了下來。
這一點還是不成問題的,畢竟郭太後和掌權的司馬家關系一直還不錯。
不過她能做到的也就僅此而已了,國家法度尚在,不可能明目張膽地徇私枉法。
如今郭脩降蜀,他的家人能保住性命就不錯了,前途是不要想了。
可現在郭立這一系就剩郭脩自己了,如果家人因為自己降敵而被牽連,導致自己這一脈徹底沉淪下去,以後九泉之下又有何顏面去見父親呢?
那樣的話,這個蜀漢的左將軍不做也罷。
思來想去,郭脩決定拼力一搏,靠行刺立功換取家人的前途。
這就是他必須選在大庭廣眾之下動手的原因,因為他要讓自己名揚天下。
而私下動手的話,很可能蜀漢官方會因為遮醜而瞞下此事,比如謊稱費禕是病死之類,那樣郭脩就白費功夫了。
郭脩本想行刺蜀主劉禪,然而苦於禦前防備嚴密,一直沒能覓得良機,他隻好退而求其次,將刺殺目標改為費禕,而歲首大會到場人員眾多,眾目睽睽之下便是最好的時機。
面對早有預謀的郭脩,酒醉且疏於防備的費禕毫無抵抗之力,這就是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費禕遇刺後,郭脩自然難以幸免,不過他也算死得其所了。
當年八月,曹魏朝廷下詔對郭脩大加贊揚,追封他為長樂鄉侯,食邑千戶,並讓其子承襲爵位,郭脩的目的終於達到了。
以上應該就是費禕遇刺一案的真相,幕後兇手並非曹魏,更不是薑維,隻是郭脩為了家人的前程進行的殊死一搏。
雖然郭脩的目的不算多麼高尚,更加談不上是舍生取義,但他依然是一個偉大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