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中,曹爽如果聽從此人的建議,未必就會輸給司馬懿。《網路歷史》

高平陵之變應該算是三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司馬懿通過這場政變,成功扳倒了大將軍曹爽為首的曹氏宗親集團,成為魏國的實權擁有者。

當初魏明帝曹睿托孤,其親指的輔政大臣,一個是曹爽,一個是司馬懿。

魏國內部分為兩大陣營,一個是以曹爽為代表的曹氏宗親,一個是以司馬懿為代表的滿朝文武。

少帝曹芳即位後,曹爽由於掌控兵權,所以他開始大權獨攬,將同為輔政大臣的司馬懿排擠到一邊,與司馬懿一同遭到排擠的還有滿朝的大部分非曹氏文武官員,取而代之的是曹爽的親信以及曹家子弟。

當然,隨著兩大集團的矛盾不斷尖銳,司馬懿一直在密謀推翻曹爽。

最後司馬懿趁著曹爽兄弟及其親信們隨同少帝曹芳拜謁位於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的時候,在滿朝文武官員的支持下,發動了政變。

當天跟隨皇帝出行的有大將軍曹爽及其兄弟,包括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散騎常侍曹彥等。

因為是曹家的祭典,所以曹家重要人物都去了,這才給了司馬懿發動政變的機會。

司馬懿以郭太後名義下令,關閉了各個城門,率兵占據了武庫以及曹爽大軍的營地,並宣告免除曹爽極其親信的兵權。

面對這一突發情況,平日裡不可一世的曹爽此時卻不知所措,即使手中依然握有重兵以及天子,但最終他還是投降了。

自此曹爽倒臺,大權落到了司馬懿手中,魏國不再姓曹。

事實上,當時面對司馬懿,曹爽並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

在高平陵事變發生前後,大司農桓范都是最清醒的那個人早在曹爽兄弟陪魏帝曹芳出城謁祖的時候桓范就力勸曹爽:

『吾等兄弟總攬兵權、禁軍聽候指揮,諸君執馬同行,若城門盡閉,何為?

可惜曹爽兄弟沒有聽進去,執意要陪魏帝出郊祭祖,曹氏兄弟沒有留下一個人留守洛陽以不變應萬變,最終讓司馬懿有機可乘。

桓范逃出洛陽之後,當時桓范建議曹爽學學他爺爺曹操,把少帝帶到許昌,來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調集四方兵力輔助自己對抗司馬懿。

桓范認為現在皇帝在我們手裡,軍隊、糧草也觸手可得。

大司農印信在我手裡,可以調集天下糧草。

只要我們護送皇帝到許昌,以聖旨召集軍隊勤王,司馬懿豈有不死之理?

『卿別營近在闕南,洛陽典農治在城外,呼召如意。

今詣許昌,不過中宿,許昌別庫,足相被假;所憂當在谷食,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

桓范的計劃,的確有很強的可行性。

曹爽是魏國宗室,他是大司馬曹真之子、只要振臂一呼,其號召力完全不亞於當年四世三公的河北袁紹發起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曹爽是顧命大臣,魏帝曹芳又在他手上牢牢控制中,再來一次『挾天子以令諸侯』完全有可能。

當時的司馬懿,說實話真沒有什麼力量。

之所以能夠發動兵變,靠的就是自己養的幾千死士。

洛陽的駐軍在太尉蔣濟的勸說下沒有反抗,但是他們對司馬懿顯然是沒什麼忠誠度的。

司馬懿靠的,也就是一個時間差,在曹爽猶豫的那一段時間中擊垮他的心理防線。

如果曹爽猶豫個十天半個月,司馬懿形勢就大大不利了。

當然,這裡討論的更多的是一個都城周邊的實力對比。

如果綜合當時魏國全國形勢來講,曹爽當初如果挾天子去許昌,雙方將會由政治鬥爭轉向軍事鬥爭。

曹爽會拿著桓范給他的大司農印信向天下征集糧草,因此許昌定會聚集數萬兵馬抗衡司馬懿。

但在這期間,司馬懿同樣會和蔣濟、高柔等人整合洛陽的兵力。

所以此時就隻能看外部勢力的歸屬問題。

當時曹魏當時最重要的三個軍事集團為雍涼地區、荊州地區、淮南地區的軍隊。

雍涼地區最高指揮官為夏侯玄,但有司馬懿派系的郭淮掣肘。

如果夏侯玄發兵攻打司馬懿,不知能否拿下郭淮。

當時的荊州刺史為胡質,胡質與司馬懿私交頗深。

而且就在政變之前,曹爽派遣了李勝取代胡質的荊州刺史之職。

所以基本上可以斷定胡質不會幫助曹爽。

最後來看看淮南地區,這一地區是曹爽積極拉攏的對象,而且在政變前的一年,王凌還代替高柔成為了司空。

所以淮南地區和曹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如果曹爽號召天下勤王,淮南地區必然會相應曹爽。

此時可以看出,三地兵馬中,淮南一定支持曹爽,荊州定然不可能,雍涼地區存在變數。

所以雙方實力也在伯仲之間。

但不管怎樣,至少可以說明曹爽是有勝算的。

但是曹爽慫了,他因為家眷在司馬懿手中,而且他又害怕失敗,覺得『即使投降,我仍然不失為富貴人家』 然後就啥都沒幹,老老實實的交出了大權。

爽既罷兵,曰:『我不失作富家翁』

最終曹爽並沒有過上自己所認為的富貴安穩日子,先是被司馬懿監視軟禁,後來被誅殺。

曹爽可以說是一盤好棋打的稀爛,難怪『智囊』桓范會痛哭流涕對著曹爽兄弟說一句:『曹子丹一向以多智自信。

可他現在這三個兒子,簡直是蠢豬』

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

不過話說回來,曹爽與司馬懿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

從曹爽帶少主出城反被司馬氏抄了老巢就可以看出曹爽這個人缺乏戰略家的深謀遠慮,而且政治眼光很差,看不出司馬氏的勃勃野心。

即使聽從桓范的建議,帶幼主前往許昌,今後的戰略戰術也會被司馬氏處處壓制,根本不可能有幾乎翻身。

他的死不是因為他投了降,而是他遇見了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