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人認為曹操屠城是合理的,到底應該如何看到這件事?《網路歷史》

任何屠城都是殘忍的,都是反人類的,曹操屠城也不例外。

但由於歷史的局限性,曹操屠城也有一些具體的原因,絕非一句是否正義就能說得清的。

筆者認為,你的學生盡管有些片面,但曹操屠城的確有其政治需要。

但這並不是說曹操屠城就是合理的、正義的。

首先說明,筆者的看法不是絕對正確的觀點,隻是從一個角度來談論這個問題。

因為歷史問題很多時候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對於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結論。

筆者就從幾個方面簡單說一下自己的看法,供你參考吧。

第一,兵民乃勝利之本,許多時候是不能嚴格區分是兵還是民的。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蔣介石於7月17日,在廬山作出《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

這就是說要全民皆兵反抗日本侵略。

不管你手裡有沒有武器,只要你反抗日本侵略,日本鬼子就要屠殺你,全城抗日,那就屠城。

在日本人看來,不管是兵是民,統統殺掉。

《亮劍》裡有個橋段,李雲龍說八十萬幹掉了國民黨一百二十萬,那僅僅是動用的兵力,但支前的民工有多少呢?

有說法是一百二十萬,有說是二百萬,有統計說達到了五百四十三萬。

沒有龐大的民工支前,就不會有淮海戰役的勝利。

在國民黨眼裡,那管你是軍隊還是民工,打掉你的後勤補給線,是他們必要要做的事。

由於日本侵華的性質是非正義的,國民黨的獨裁行為也是非正義的,自然而然

日本的屠城以及國民黨的屠城註定了是非正義的,是反人類的。

但是,作為交戰的雙方,在政治上是不同的利益集團,彼此屠城,那就不是這麼簡單的是否正義所能說明的。

因此,筆者認為,不能簡單地把曹操屠城跟日本人侵華屠城與國民黨屠城混為一談,而是需要具體分析。

第二,漢末三國時期,人口依然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

由於瘟疫及戰爭的原因,漢末三國時期人口大量減少,作為爭霸的諸侯對於人口資源那是相當的重視。

劉備攜帶十萬民眾渡江南下,先不說劉備是否仁德正義,起碼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對於人口的重視。

這段時期,可以說地盤多得是,得到很簡單,難的是能不能守得住,沒有人口隻占據一座空城有啥用?

出於同樣的目的,曹操不僅屠城,也會重視人口資源。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張魯投降曹操。

曹操將張魯全族及大量的居民遷往鄴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與劉備在漢中交戰失利,撤軍時將漢中大量人口遷回內地,幾乎是給劉備留下了一座空城。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

由於馬謖失街亭,北伐失敗,諸葛亮乃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

這也說明了諸葛亮對於人口的重視。

先拋開是否正義不說,對於爭霸天下的軍事集團而言,遷移人口《包括攜民渡江》其目的是要增加自己的勢力,屠城是為了消滅對手的軍事實力。

就此而言,都是目的一致的軍事手段而已。

第三,作為軍事上的對手,徐州牧陶謙占據徐州,率領民眾據抗曹操,曹操屠城的目的就是為了徹底消滅徐州的反抗勢力。

徐州是重要的戰略要地,無論是陶謙、呂佈還是劉備,占據徐州,都與朝廷對抗,也就是與曹操為敵。

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自然清楚徐州的重要性。

徐州的民眾無論誰在主政,都與朝廷不對付。

如果徐州民眾心向朝廷,曹操必然會籠絡;反之,曹操必然會消滅,說得難聽些就是屠城。

為何陶謙主政時曹操屠城,而呂佈、劉備主政時曹操沒有屠城呢?

這是因為時勢不同哦。

初平四年《193年》秋天,曹操的父親曹嵩來曹操處的路上,被陶謙派兵殺害 。

這一點存在異議,但曹操卻不這麼想。

曹操遂進兵徐州《治郯,今山東郯城》,向東南擴展勢力。

陶謙退守郯縣。

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東海。

曹操征徐州期間,所過大肆殺戮,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這是曹操屠城的一部分,但還不是全部。

有人把這段時間曹操屠城,歸於替父報仇,不能否認這是其一,但不是全部。

因為曹操進攻張繡,張繡在賈詡的策劃下殺死了其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但曹操最後還是接受了張繡的再次投降。

由此可知,曹操屠城與接收張繡投降,都是出於政治需要,決不僅僅是一己之私。

更重要的一點,曹操徐州屠城時還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

此時,曹操更偏重於發展勢力,搶奪地盤,並不很重視自己的政治形象。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迎獻帝到許都。

之後,曹操就以一個政治家的高瞻遠矚開始其爭霸天下的征程。

徐州屠城與招降張繡,就在這前後不久,曹操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

筆者評論

曹操屠城絕對是殘忍的,反人類的,但也是出於政治需要的。

作為軍閥爭霸,首先考慮的不是是否正義,而是是否有利。

都說劉備仁德,得民心者得天下,結果是劉備偏居一隅,是三國勢力最小的。

曹操殘暴,但卻能平定北方,成為漢末三國時期最大的勢力集團。

屠城是一把雙刃劍,曹操在削弱了對手勢力的同時,也增加了自己統治區的不穩定。

曹操內部叛亂頻發,大大牽制了曹操的對外擴張,致使他及其繼任者不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作為道德學者,總喜歡用正義、非正義來評價一些歷史人物,但作為歷代梟雄卻不會去考慮這些,他們最先考慮的是否有利。

是否正義,充其量最多是一個輿論工具,被利用來攻擊對手,發展自己而已。

叢林法則是歷史不變的規律,而正義法則僅僅是那些為了施行叢林法則的人利用的工具。

如果感覺歷史很遙遠,那就看看目前的國際局勢。

如果看懂了俄烏戰爭,看懂了米國發動的一系列戰爭,你就不會輕易以是否正義來看待戰爭、看待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