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魏為什麼要先攻打東吳,而不是不先滅掉弱小的劉備。《網路歷史》

赤壁之戰,劉備無疑是最大的贏家,拿下了半個荊州,從此有了逐鹿天下的資本。

『劉備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引兵南徇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資治通鑒》

那麼為何曹操會放著劉備這個軟柿子不去捏,而去搞孫權呢?

很顯然,這裡主要是因為此時的劉備實力相對弱小,難入曹操法眼啊!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赤壁之前的局勢還遠不算是三方鼎立,當時的劉備隻不過是依附於荊州之地,本身並沒有可以固守的城池據點。

而在之前他被曹操一路狂揍,基本打一次輸一次,連老婆孩子都曾被人家俘虜。

所以曹操不是太看得上劉備這點兒勢力。

備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操大獲其人眾輜重。

而且在此之前曹劉已經有過一番交戰,不過在劉備戰爭中的表現著實有點狼狽。

就算是在後期拿下了夏口作為根據地,不過這裡畢竟隻是一個小縣城,面積不大而且無險可守,從發展上來看對曹操根本構不成威脅。

反觀東吳那邊,坐守天險加上精英的水師部隊,孫氏家業又經營了三代之久,誰才是最值得曹操興師的一方?

但凡軍事戰爭必定是先攻打強勢力,而弱小勢力必將土崩瓦解,出於這樣的考慮,曹操並沒有先打劉備,而是先打江東。

所以在曹操看來,那個時候的劉備可以放上一段時間,而孫權是絕對不可以在容忍了。

劉備雖然偏弱,但是它卻有東吳作為天然屏障。

從當時的地圖來觀察,欲取夏口必須借道東吳,那麼東吳可能把這個人情送給曹軍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孔明在遊說聯盟時別的建議並沒有給出多少,但是對於雙方利益的關聯性卻闡述的非常明了,主旨意思就是夏口失則東吳亡,孫氏權衡利弊以後才選擇了結盟抗曹。

所以在曹操的視野裡,孫劉是都要除掉的,但是最省事的方案就是拿下東吳然後順道收了劉備。

而且他在進軍東吳的時候並不是真的想要攻打,他最希望的還是對方主動投誠,開戰前期曹軍做了大量誇張的宣傳,把兵力渲染成八十萬的數量。

『是時,曹操遺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資治通鑒》

這種『宣傳』戰略可能帶來兩種不同的結果:第一是對方軍心動搖無心再戰,第二是讓孫吳政權感到更大的壓力。

進而完成了跟劉備的結盟。

當然了,在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足鼎立時期,實際上魏國還是采取的一個先吳後蜀的原則。

這主要是一個地理原因,蜀國雖弱,但強在地理優勢,漢中一直是易守難攻,就連三國後期強弱兩極分化之時,魏國二十萬大軍攻打劍門也無功而終,不得不偷渡陰平這個無人區。

相對來說,東部的合肥一線攻守形勢相對平衡,只要以合肥為據點,在徐州、淮南、揚州一帶屯兵就會對東吳首都建業形成有效威脅,雖然有長江天塹,但比蜀國漢中北境的崇山峻嶺要更容易征服。

因此這一線兩國的爭奪很多,魏國南部邊境線與吳國接壤的更多,因此兩國的博弈也更為頻繁。

若魏國吃掉吳國,從荊州進攻蜀國的涪陵、巴東一線就比從漢中進攻容易的太多。

而從吳蜀聯盟的穩定性來看,兩國根據國策指定的戰略佈局,向荊州之地的爭奪向來都很激烈,曹操在襄樊一帶、江夏北部地區佈防重兵,坐觀時變就是上策。

本來就強於蜀國的吳國也最有可能吞並荊州,後來結果也確實如此,隻是曹丕的反應慢了半拍,也就沒有撈到好處。

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魏國不可能坐視吳國壯大,夷陵之戰後吳國的疆域甚至比魏國還大,任其發展的話,魏國的優勢將在此消彼長間慢慢消亡。

而且在東線作戰中,蜀國是無法派兵援助的,如果救援必須得讓蜀君進入吳境,吳國是不會同意的。

正如後來蜀國成都被圍一樣,永安的羅憲也不敢放吳軍進蜀國境內救援,導致羅憲所部還得做佈防東吳的工作,無法抽身回援成都。

因此魏國沒有先消滅劉備的原因在於,前期沒把劉備當回事,後期又不能沒有蜀漢對東吳的相生相克,於天下形勢來看,吳強蜀弱的局面對於魏國來說必須要先遏制吳國。

不過,即使是這樣的戰略下,蜀國最終還是第一個被滅的。

沒辦法,那時候的蜀國已經是窮途末路,沒有一戰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