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三國歸晉,魏蜀吳三國的君主都活了下來,還被封了爵位。
實際上一個王朝取代另一個王朝之後,對於前朝投降的皇帝一般都會善待。
一方面為了給自己樹立仁慈的形象。
另一方面就是收買人心。
比如曹丕建立魏朝取代漢朝。
做為漢朝的亡國皇帝漢獻帝也被曹丕封為山陽公。
畢竟奪了人家的天下給他封賞一個空頭公爵這種買賣很劃算的。
不過,這三國之主的爵位卻有區別,其中魏帝曹奐是陳留王,蜀帝劉禪則是安樂公,而吳國國君孫皓僅僅是個侯爵,是為歸命侯。
首先說安樂公劉禪,他的蜀國是第一個被滅的。
當時司馬家還沒有代魏自立,雖然掌控了實權,但名義上還是魏國,所以這個安樂縣公是曹奐封的。
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
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
為何會這樣封劉禪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魏國當年代漢自立的時候,曹丕給漢獻帝僅僅封了一個山陽公,並沒有以王爵供之。
那麼對於打著漢室正統的劉禪自然不可能高過漢獻帝啊,不然豈不是在承認當年的蜀漢就是漢室正統咯?
要知道當年漢獻帝讓位給曹丕之後,雖然僅僅隻是被封了個公,但各種待遇卻完全是王爵的待遇,食邑足足萬。
曹丕為了彰顯自己的氣度,甚至還讓漢獻帝可以保持自己的帝王威儀,出行可以使用帝王的車架,在自己的封地內繼續實行漢法,可以不尊重魏國制定的新法,也不用上朝。
而魏帝曹奐更是被封為陳留王,是為王爵,以此表面司馬家的晉朝繼承的是正統。
第二、當時封劉禪的時候,司馬昭的爵位是晉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你這劉禪不可能比司馬昭還高吧?
你給曹奐十個膽兒,他也不敢。
不僅如此,在封完劉禪沒多久,司馬昭就被晉升了晉王,算是高過劉禪一頭。
至於為何會封這麼高的,那自然是做出來給孫吳看的,要讓他們知道,投降會得到善待,會有高爵。
然後是曹奐的陳留王,這個是司馬炎封的。
封帝為陳留王。
年五十八,大安元年崩,謚曰元皇帝。
這個其實久比較好理解了,原因無非一點,顯示自身的正統性。
古代改朝換代都極為講究一個名分,認為皇帝是真龍天子,必須是天命所歸的天選正統才能繼承大位,無名分則不立。
而魏、蜀、吳三國的名分卻並不相同,有的有的是繼承前朝的延續,而有的則完全是沒有名分的諸侯自立為王。
晉是從曹魏禪讓而來的,從法理上講他是曹魏的延續,那麼司馬炎肯定要拔高曹魏在三國之中的正統性。
況且魏國當時原本就是天下認可的正統,尤其是對於晉朝而言,司馬炎就是篡取了曹魏的天下,所以曹魏就是他們的前朝,對於他們來說,必須得承認曹魏正統的名分,如果不承認,就等於變相的不承認自己正統的名分。
司馬炎仿照曹魏立國皇帝曹丕的做法,強迫曹魏最後一任皇帝在太廟禪位於他,自然也要和曹丕對待漢獻帝一樣,不能虧待曹魏的亡國之君。
連劉禪都是『公』了,曹奐鐵定不能比他低啊。
當然,這裡面同樣也有著安撫作秀的成分在裡面,陳留是曹操起兵故地,當年曹魏就是在那裡發家的。
司馬炎將其封回故地,以王爵待之,如此更顯自己的寬厚。
對於那些有感曹魏,不忿司馬的人,算是一定的安撫。
至於孫皓為何最終僅僅隻落得個侯爵。
沒辦法,東吳的身份太尷尬了。
三國中,魏國是受禪於漢帝,蜀漢是繼承漢嗣,都有一定程度上正統姓,而東吳隻是一個諸侯國勢力,自然隻能被封為侯。
而且東吳之主姓孫不姓劉啊,人家劉禪他爹劉備,好歹是劉皇叔,名義上的漢朝宗室。
跟著漢獻帝一起稱公那是沒問題的。
你孫皓呢?
孫權當年最高也就是個吳侯,至於後面的稱帝,那根本就不被承認。
如今吳國滅亡了,孫氏一族也該回到他們該有的地位上去了,封為歸命侯也寓意要回歸命運,不要再妄想著飛上枝頭成為鳳凰。
所以按照爵位傳承,孫皓他隻能稱侯。
當然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司馬炎不是太爽東吳,當年蜀漢投降後,吳國居然還硬扛了快20年,令司馬氏頗為惱火。
按照敬酒不吃吃罰酒的原則,自然是不會給與其太多的優待。
史書上其實說的很明白了。
詔曰:『孫皓窮迫歸降,前詔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猶愍之,其賜號為歸命侯。
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
就是說孫皓投降後已經沒有統戰的需要了,一開始隻是不殺,隻是後來看到孫皓態度端正可憐兮兮的,所以封了一個歸命侯。
雖然兼並了東吳集團,還是給你一個閑職吧。
不過雖然晉朝統一了三國,結束了分裂,不過這真的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大一統王朝了,它雖然終結了三國亂世,但是卻開啟了一個更大的亂世。
西晉滅亡後中原淪喪,北方漢人慘遭胡人屠殺,中華大地陷入了繼春秋戰國之後又一個長達數百年的分裂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