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有這麼一段:話說當年曹操輕松拿下荊州,大半天下歸於其手,一時間風頭無二,想要攜此威勢,一舉平定江東。
而諸葛亮則跑到東吳欲說服孫權聯合抗曹。
在舌戰群儒之後,諸葛亮見到了本命冤家周瑜。
當時周瑜故意試探諸葛亮,說曹操勢大,打算勸孫權投降。
諸葛亮聽後神態自若,笑著說這好辦,為保全東吳,只要獻給曹操兩個女人就可以了。
周瑜就問是哪兩個女人?
諸葛亮故意把曹植寫的修改版《銅雀臺賦》中兩句話念給了周瑜。
『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諸葛亮故意裝作不知道,大喬是孫策的遺孀,小喬是周瑜的妻子。
說曹操最大的願望,就是把江東這兩位美女,弄到銅雀臺裡,每天一起享受樂趣。
周瑜當即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
並當即表示:
『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
適來所言,故相試耳。
吾自離鄱陽湖,便有北伐之心,雖刀斧加頭,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
於是有了聯吳抗曹、火燒赤壁的後續。
這也是我們所熟知的曹操銅雀臺鎖二喬的故事。
但小說畢竟隻是小說,不是真正的歷史。
『鎖二喬』的說法肯定是不成立的,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曹操不可能因為二個女子做一件備受爭議的事情。
所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就是杜牧的一句詩而已,當年杜牧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時,有感而發,寫下《赤壁》這首詩。
他覺得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麼,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曹操精心設置銅雀臺可以歸二喬享用了。
這個是最早將二喬與銅雀臺聯系在一起的。
後續羅貫中在描寫三國故事時估計從此受到啟發。
這個典故的依據主要是來自於曹植的名篇《銅雀臺賦》,其乃是當年銅雀臺建成,曹植的慶賀之作,裡面有這樣一句話:
『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
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然而《銅雀臺賦》作於建安十五年,即銅雀臺建成之時,而曹操所謂的『鎖二喬』是赤壁之戰,其發生於建安十三年。
兩者沒有什麼聯系。
事實上,銅雀臺乃是當年曹操北征烏桓,平定北方之後的表功之作,銅雀臺高十丈,分三臺,各相距六十步遠,中間各架飛橋相連。
這個』二喬『便是指的連接三臺的兩座橋。
甚至於有人找出了《銅雀臺賦》的原版,其原句是『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蝦蠑』,後來被篡改了而已。
總之,曹操修建銅雀臺跟二喬還真沒多大關系。
那麼曹操修建銅雀臺到底要幹嘛?
關於銅雀臺的建造原因,《三國志》沒有交代,隻交代了建造事實:『冬,作銅雀臺』而《水經註》中也隻是大概交代了規格:
『中曰銅雀臺,高十丈,有屋百一間,臺成,命諸子登之,並使為賦』
也沒有介紹建造銅雀臺的原因。
個人分析,可能有以下三個目的:
第一、指鹿為馬、彰顯權威。
銅雀臺共有三座高臺組成,如果仔細分析三臺完工的時期,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建都鄴城,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朝中權力基本全部掌握,他開始於漳河畔大興土木修建銅雀臺。
建安十五年,曹操下《求賢令》,正式開啟寒門上升通道,打壓士族利益。
三臺之一的銅雀臺完成了修建,金虎臺開始施工。
建安十九年,晉位魏公的曹操,把自己的三個女兒全部嫁入了皇室,其地位更加牢固,同年時金虎臺完成修建,冰井臺項目正式啟動。
建安二十一年,此時的曹氏盛極一時,他也打破了高祖立下的『異姓不成王』的規定,一舉進入王爵行列,而也就在此時,三臺全部修建完畢。
曹操的升遷伴隨著高臺的竣工,這樣的事情難道都是巧合嗎?
那當然不是,高臺代表著特殊的含義,自古以來就隻有君主才有資格修建,曹操最後雖然成王,但他同樣不夠資格,他之所以要違背這個規律,就是想看看大臣們會做出什麼反應。
由於這些當時朝中還有眾多親漢大臣,如果『刺激』太過強烈可能會出現不穩定現象。
所以曹操在每發展一步以後就增進了『刺激』的力度,大臣們也在這種壓力下逐漸看清了真相:曹氏必然廢除皇室,了解了這一點的大臣應該想好該怎麼做了,這正是曹操借高臺給大臣們提供的選擇:歸順還是滅亡。
第二、軍事訓練。
在修建銅雀臺的同時,完成修建的還有一個叫做玄武池的工程,這個玄武池正是曹軍的水師培養『基地』。
曹操從來都沒有放棄過一統天下的決心,不過當年的水戰失利讓看清了現實,想要統一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水軍。
玄武池工程完畢以後,曹氏水軍可以經常在此訓練,這時候的銅雀臺就變成的指揮場所和物資屯備基地,可以為水軍的訓練提供堅實的保障。
第三、文人集會勝地。
曹氏家族除了在政治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以外,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貢獻,人家『三曹』的名聲可是非常響亮的。
既然他們身上有這麼深厚文學修養,那麼大規模的文化集會也是必不可少的,而銅雀臺就給這樣的集會提供了完美的場所。
據說當時的曹操經常和文臣上臺飲酒作賦,除了本人享用以外,曹操在一年中的很多時間中都對外開放這座高臺,每個文人都可他登臺尋找靈感《類似於旅遊景點》,很多經典作品也從高臺上孕育了出來。
文章開頭講的那篇《銅雀臺賦》,就是曹植在登上銅雀臺之後的一篇即興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