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三國演義中有三個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三場戰役無一例外都是勝於火攻,不同的是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火都是直接燒的軍隊,火勢一起便無力回天。
而官渡之戰袁軍被燒的是糧草大營,袁軍主力還在,要是此時袁紹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七十萬大軍也不會幾天內就土崩瓦解。
東漢末年群群雄逐鹿,在混戰之中,曹操和袁紹脫穎而出成為了北方的兩大霸主,兩人都有謀取天下之心。
官渡之戰前袁紹占據冀州、青州、幽州、並州,帶甲百萬上將千員,聲勢浩大。
曹操則是占據了兗州、徐州、豫州還有司隸一部分地區,兩人地盤是差不多的,隻不過兵力上曹操遠不如袁紹。
曹操三十萬左右的兵力,而且曹操所處位置四面受敵,北面袁紹、西面馬騰、東南孫策、西南劉備、劉表,在和袁紹交戰的同時,曹操要分出一大部分兵力去鎮守四方,這也就導致曹操面對袁紹的時候隻有七萬精兵迎戰。
袁紹則不用考慮這點,袁紹北面是外族,當時的外族被各個諸侯拿捏的死死的,無論是公孫瓚還是馬騰、袁紹,都是吊打外族的,所以只要派一良將,幾萬兵馬駐守,外族是掀不起什麼浪花的。
剩餘的兵力都可以抽出來對付曹操,所以說袁軍能拿出七十萬大軍,當然這也是演義說法,真實是不可能有這麼多的,我們隻說演義。
當時袁紹的大營在陽武,曹操的大營在官渡,袁軍的糧草在烏巢,袁軍北面是黃河,黃河對岸是延津。
官渡在陽武的南面,烏巢在陽武的東北,延津在陽武的北面。
官渡離陽武四十裡左右,烏巢也離陽武四十裡左右,延津離烏巢一百二十裡左右,官渡離烏巢大概七十裡左右。
袁紹謀士許攸叛變投降曹操後,曹操聽從其建議夜襲烏巢,殺了守將淳於瓊,點燃了烏巢糧草。
袁軍大營看到烏巢火起立馬報告給了袁紹。
也就是這個時候袁紹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去襲擊曹操的大營被埋伏,然後沒有糧草軍心渙散七十萬大軍土崩瓦解。
如果這個時候袁紹下令全力救援烏巢,則此危機可以化解,還可以反敗為勝。
袁軍大營到烏巢隻有四十裡。
古代步兵的速度大概是一天行六十裡到八十裡。
騎兵的速度大概就是一小時四十裡,騎兵一個小時就能趕到,曹軍不僅要焚燒糧草,還要殺光烏巢守軍,這都需要時間。
如果這時候袁紹可以派出三萬騎兵馳援烏巢,糧草至少可以保全一半,要知道烏巢囤積了百萬石糧草,漢朝一石大概是現在的一百斤左右,也就是說烏巢囤積了五萬噸糧草,一個小時根本不可能燒幹凈。
再派兩萬騎兵去曹軍的回城必經之路上劫擊曹軍,曹軍不僅燒了烏巢糧草,還拿走了一些,因為曹軍也缺糧。
曹軍押運著糧草回大營一定走的不快,派騎兵半路截擊一定是來得及的。
除去各個戰場鎮守的兵馬,袁軍大營中起碼還有四五十萬大軍,曹操如果這個時候去偷襲袁紹大營無異於是找死。
本身袁軍大營中是有三天的糧草的,烏巢的糧草只要保住三分之一就算是勝利。
曹操的運糧隊伍也必被袁軍所截,這樣直接就會反敗為勝,曹軍本來就缺糧,甚至可以說是要斷糧了,只要把他們從烏巢拿走了糧草截擊下來,三天之內不攻自破。
到那時袁軍就可以長驅直入進擊許昌,曹操原帶來的七萬兵馬在袁軍的追擊中必然傷亡慘重,步兵差不多都無法幸免,回到許昌後,曹操就得調動各處守軍前來防守許昌。
自此天下大勢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到時很有可能會出現一超三強的形式。
下篇講述一超三強都為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