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北伐自籌備到結束用時37年,明明勝算很小,為何諸葛亮和薑維非要如此?
這是最近一位粉絲提出的問題,我在這裡解答下。
孫權稱帝後三國鼎立之勢形成,曹魏雄踞北方,天下十三州占其九,土地肥沃,經濟發達。
再看蜀漢這邊,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僅剩益州和漢中兩地,無論人口還是疆域,曹魏對蜀漢有著碾壓般的優勢。
外部壓力驅動,內部矛盾重重,唯有北伐才能擴大生存空間,這就是為什麼他們選擇北伐。
至於說北伐勝算很小,這點我是不贊同的,曹魏雖然占據天下十分之七,但本身還是很難的,東邊有陸遜,西邊有諸葛亮,北方還有鮮卑族。
曹魏為了防守,在幽、並、青三州投入十萬兵力,縱使國力強盛,三條戰線的日常消耗也吃不消。
諸葛亮為了籌備北伐,在漢中大力發展農業,蜀漢經濟穩步提升,兵力達十數萬,這是北伐的底氣。
孫十萬屢次攻打合肥,雖然都沒有成功,但消耗了曹魏綜合國力,戰線防守重心也轉移到東線,這是北伐的時機。
綜上所述,蜀漢北伐的成功率還是很高的。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東吳派陸遜進攻江夏,如果馬謖能在街亭擋住張郃,諸葛亮趁勢攻占隴西,隨後聯合羌人,便可以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可惜的是馬謖兵敗,陸遜石亭大敗曹休後,放棄最佳進攻時機,隻是逆轉了攻防形勢,對曹魏東線的損傷並不大,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強奪陳倉,因為曹魏早做準備,自身又糧草不足,隻能退回漢中。
第三次北伐攻占武都、陰平,迫使郭淮不戰而退,小勝一局。
第四次北伐大破魏軍,斬首三千,無奈天不逢時,連續的陰雨天氣阻斷糧草後勤線,諸葛亮隻能撤軍。
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屯兵五丈原,打算和曹魏打持久戰,待局勢明朗後直取長安。
僅百餘天後,諸葛亮病逝,北伐再次不了了之。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諸葛亮五次北伐最初都具有一定優勢,隻是時運不太好,並不是成功率低。
到了薑維時代,原先隨先帝征戰四方的精銳日漸凋零,屯田也比不過曹魏,閉門發展基本隻有死路一條,因此不是薑維窮兵黷武,而是被逼無奈。
薑維在洮西大破王經,取得的戰果諸葛亮都未曾做到,因此即便到蜀漢後期,北伐也具備很高的成功率。
關於蜀漢是否應該北伐一直存在爭議,我個人是支持的。
因為防守的結局已定,隻有戰鬥才能擁有翻身的可能性,不博一博,怎能小車變摩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