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與劉備死時,孫權正值壯年,為何沒能一統天下?《網路歷史》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東漢末年三雄中,孫權無疑是年紀最小的,妥妥的八零後《公元182年》。

而劉備是六零後《公元161年》,大了孫權21歲;曹操則是五零後《公元155年》,大了孫權27歲。

隨便哪一個都是可以當他爸爸的年紀。

其實說到這裡,你不得不承認,雖然相比曹劉二人,孫權的存在感相對較低。

但其以相差二人數十年的閱歷經驗,與他們並稱於世,縱橫東漢末世,甚至於登基稱帝,成為一代開國之君,這已經非常難得了。

由此可見,曹操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不是隨口一說,更不是想占孫堅便宜。

年輕給了孫權更多的時間,公元220年3月,曹操去世;公元前223年6月,劉備去世。

兩大對手離去之後,孫權不過四十來歲,正值壯年。

按常理而言,這應該是孫權大展拳腳的好機會。

但事實上,這並沒有給孫權帶來多大幫助。

因為曹劉二家,雖然主公身死,但人家後繼有人啊。

曹操去世時,北方幾近平定,兵強馬壯,國富民多,而且以曹家宗族為中心的曹魏集團仍然是鐵板一塊,論實力依然是三家最強。

甚至於隨著曹操的逝去,所謂篡國罵名也隨風而去,北方士族百姓,對於曹魏的接受度已經很高了。

這也是曹丕稱帝最大的底氣。

而蜀漢方面,雖然經歷了夷陵之戰的慘敗,劉備身死,老將凋零。

但諸葛亮還在,益州基業還在,憑借著諸葛亮良好的內政外交運作,其仍然可以割據一方。

總之,曹操劉備雖死,但各自家業已成,三分天下,一強兩弱的格局沒有任何改變。

孫權想要統一天下,那還是得要跨過著兩座大山。

顯然這個難度太大。

且不說蜀國,就是曹丕統帥的魏國,孫權都惹不起。

曹丕在位時,孫權一直都是處於守勢,而且連稱帝都不敢,生怕落人以口實,遭到討伐。

雖然這期間,曹丕兩度伐吳,都是無功而返。

但孫權並沒有反攻之力。

即使是曹丕死後,孫權乘機北伐,依然是無所成就。

到了魏明帝曹叡時期,由於諸葛亮在西線發動攻勢,再加上遼東公孫淵的有意合作,孫權算是有了機會。

但由於公孫淵放了鴿子,加上合肥這個孫權滑鐵盧之地始終固若金湯,孫權依舊隻能是望淮興嘆。

沒辦法,國力差距擺在那裡。

而且東吳軍不善陸戰,這是大家公認的常識。

即使有著陸遜這樣的名帥,那也多是以守勝,談不上開拓之功。

若是周瑜不死,或許還有點希望。

當然,實力僅僅是原因之一。

開頭我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比如蜀國益州和荊州集團之爭、人口劣勢、南中叛亂;曹魏的皇族士族矛盾,遼東後院之困。

而東吳同樣問題嚴重,雖然三足鼎立之下,聯蜀抗魏。

但東吳並不是隻有魏國這麼一個敵人。

其和曹魏蜀漢一樣,家後院兒,還有一個不穩定因素。

在嶺南之地,交趾太守士燮,雖名義臣服,但一直是交州的土皇帝,隨時威脅著東吳。

在整個曹丕時期,東吳在抵禦北方攻擊的同時,還得防著交州。

直到黃武五年《226年》,交趾太守士燮去世,孫權才得以乘機入主,徹底免除了後顧之憂。

此時他才算是真正有了向北發展的可能性。

拿下交州後,事情還沒完。

南部的山越地區原住民,彪悍異常,且不服管理,就和蜀漢的南中一樣。

孫權又花了大力氣去平定山越原住民,這又是一個分散精力的過程。

孫權畢竟就一個人,東吳也就那麼點兒實力,撐不起多線作戰,多方調控。

所以孫權不僅僅是沒實力,更沒有時間去做那些事兒。

但是人家孫權還是頗有成就的,經過孫權的苦心經營,孫吳疆域極大擴張:

『西屠庸蜀之郊,北裂淮漢之涘,東苞百越之地,南括群蠻之表』

最後還有一點不得不說,那就是江東豪族的影響力。

這是制約孫權發揮的一大因素。

江東地區本就是豪族作主,『吳之四姓』,顧、陸、朱、張四大家族勢力深厚,乃是江東支柱。

即使是孫家兄弟平定江東之後,也得照顧他們的影響力。

而這些江東士族們支持孫權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保證自己的本土利益。

他們有著各自的勢力范圍劃分,專註於自己這一畝三分地。

大都求穩,不願多生事端。

所以他們是不太支持北伐一統天下這樣的事情的,首要目標乃是守土。

所以我們看見,孫權大部分的時間,其實都是在經營江東,並不像諸葛亮那樣,一心北伐。

總之,如此種種因素之下,孫權沒能在老對手死後北伐中原,一統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