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時期時,魏國實力最強,其次是孫吳,蜀漢實力最弱。
蜀漢在人口、城市都是最少的。
而在襄樊之戰中,關羽的荊州軍團全軍覆沒並且被呂蒙斬首。
關羽的荊州軍是劉備麾下最為精銳軍團,蜀漢損失了這5萬精銳部隊後對蜀漢的影響可想而知。
一年後的夷陵之戰,劉備親自領軍攻打孫吳想給二弟報仇並奪回荊州結果打敗軍隊又損失5萬。
這一下加起來便是10萬部隊,而且都是精銳。
當時蜀漢總人口也就隻有100萬,這一下就損失了10萬青壯年。
這對本就不富裕的蜀漢來說,就是雪上加霜。
章武三年《223年》春,劉備病逝於永安並托孤於諸葛亮和李嚴,史稱白帝城托孤。
五年後,得到休養生息的蜀漢重新與孫吳聯盟並出兵攻打魏國。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開始了第一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讓趙雲領疑兵出褒斜道,占據箕谷,佯攻魏國關中地區,吸引魏國主力。
自己則率領主力部隊,出祁山。
北伐前期諸葛亮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
沒多久,隴右五郡的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投降了諸葛亮,隻有廣魏郡和隴西郡拒不投降,此事傳到魏國後朝野震動。
遠在洛陽的魏明帝曹睿知道後,親自率領大軍支援前線並坐鎮長安《這裡就不得不感慨一下了,不愧是曹阿瞞的後代比起投降的蜀漢後主劉禪來說還是強上不少》。
曹睿坐鎮長安後派大將軍曹真前往郿縣抵禦趙雲,魏國名將張郃前往抵禦諸葛亮。
諸葛亮知道張郃是位有勇有謀的將領,不敢掉以輕心,並讓自己的心腹學生馬謖前往咽喉要地街亭駐紮。
馬謖駐紮後沒多久,張郃便率大軍攻取街亭,由於馬謖實戰經驗不足且剛愎自用,最終大敗。
馬謖也因此被諸葛亮砍了腦袋。
由於街亭失守,其它戰場也節節被退,最終諸葛亮不得已領兵退回漢中,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後面的四次北伐也是以失敗告終,在第五次北伐中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死於五丈原,就此,一代天驕隕落。
近歷史學專家的推斷諸葛亮北伐動機有三點:
一:根據諸葛亮的出師表可以看出,諸葛亮伐是為了報答先帝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復漢室的遺願。
二:解決蜀漢的內部矛盾,蜀漢是劉備依靠元老派及荊州派在蜀地建立的政權,而劉備在進駐蜀地之前便有了以劉璋、李嚴為代表的政權,而且還有很多蜀地的本土士族。
在蜀漢剛建立之時各方勢力都很和氣很團結,可在關羽的荊州軍團覆滅後再加之劉備夷陵之戰大敗且心腹手下一個一個去世後,劉備的嫡系勢力大大地減弱。
各派系之間矛盾就開始一點一點地出來了,而諸葛亮發動的北伐,就可以很好地將蜀漢內部的矛盾轉移到對曹魏的外部矛盾。
三:安於一隅,不思進取,最終將會消亡。
此時的曹魏皇帝曹睿在大臣們的建議之下對蜀漢、孫吳兩國采取堅守要塞城池,以恢復國民經濟及國力為主要目標。
本身就占當時天下的三分之二,人口、土地、城池都遠勝於其他兩國。
而諸葛亮而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如果等魏國實力大增之後蜀漢想再北伐攻魏就難了,所以在恢復了一些國力之後便著手北伐了。
有很多人認為北伐是錯誤的,把蜀國拖垮了,覺得應該休養生息,提升國力後再戰。
又有很多人認為北伐是正確的,古語說道:安於一隅,不思進取,最終就會滅亡。
小編認為,不能說北伐正確或是錯誤,因為我們離那個年代太久遠了;不能第一視角看待事情就代表很多因素是我們想不到的,到底應不應該北伐,我想我們接受歷史就好了不一定要糾結對與錯。
你們覺得呢?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