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凡人到聖人:關羽的千年升職記。《網路歷史》

拜關公 結善緣 學關公 行鴻運

在每個少年的英雄夢裡,都有一位『千裡走單騎』的關雲長; 在每部香港黑幫電影裡,你也都能看到『義薄雲天』關二爺的神位。

關羽的形象是如此深入人心:紅臉、美髯、綠袍、赤兔馬、偃月刀…… 而關羽的民間地位又是如 此不可動搖:作為『神』和『聖』,他『身兼數職』,不僅 是忠義的化身,也象征勇信,有著護民、護法的職能,還是財神……

但你可知道,關羽生前的地位並不是很高,在他死後的一段時間裡,他在民間的影響也很有限。

隨著一千多年來,中國政治、文化、社會的不斷變遷,關羽才慢慢在官方和民間擁有了『稱神封聖』的地位,他的形象也逐漸固定了下來,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標準版』關公。

而本文作者趙運濤為我們講述的,正是關羽在這千年變遷中不斷『被升職』的歷程。

下文選摘自《符號裡的中國》,經出版社授權推送。

由人而神:關羽的成聖之路

文 | 趙運濤

關羽本是一位歷史人物,但我們常見很多道觀或寺廟中都供奉著關羽像,關羽是如何由人變成神的呢?

為何儒釋道都推崇關羽?

《三國演義》中哪些事其實並不是歷史上的關羽所為?

我們常見的關羽造型是身著綠袍,而一些民間團體往往崇拜的是紅袍的關公,關羽的紅袍是怎麼來的,有何寓意?

西晉陳壽的《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最早記載了關羽的事跡。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今山西運城人。

《三國志》評價說:『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然建安二十四年《219》,在吳軍進攻荊州之戰中,關羽因故被擒殺於湖北當陽,謚壯繆侯。

關羽生前的地位並不是很高,隻是擔任過蜀漢的『前將軍』等職。

關羽死後,魏晉南北朝時期,他在民間的影響也並不太大,隻是流傳著一些有關他的靈異故事。

大約到了隋代,南方一些受傳統巫鬼信仰影響嚴重的地區才出現了專門祭祀關羽的祠。

人們對關羽的祭祀最初可能不是求福,而是怕關羽的鬼魂報仇,祭祀他是為了免災避禍。

幹脆面卡片中的關羽形象

一、官方的打造

從宋代開始,關羽聲威大震。

北宋面臨內憂外患,社會需要一股『強心劑』,而關羽忠義勇武的品質恰恰契合了這一心理需求,於是在宋哲宗時期,關羽被封為『顯烈王』,有了『王』的名號,地位大大提高。

宋徽宗即位後,為了突出關羽義勇的品格,敕封其為『義勇武安王』。

又因為宋徽宗好道,在這位『道君皇帝』的打造下,關羽逐漸成為官方認可的一位保護神。

到了南宋,面對其他政權的步步緊逼,偏居一隅的統治階層就更需要像關羽一樣的忠義和勇武精神了,而且關羽當年就是在南方獨當一面的,因而人們就更崇拜關羽,認為他是正義,也是正統,在他身上有了更多的精神寄托。

這一時期,各地都開始修建祭祀關羽的祠廟,關羽成了民眾心目中的典型英雄和神,民眾祭祀他,主要是求其保護。

到了元代,關羽被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統治者對關羽的加封,主要還是為自己的統治尋找保護神,並將關羽作為一種道德典范以教化民眾。

到了明代,官方繼續打造關羽的形象。

永樂皇帝建關帝廟於都城,將關羽視為國家祭祀的高級神祇;信奉道教的萬歷皇帝,在萬歷十八年加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關羽徹底被神化且上升為帝;萬歷四十二年,關羽又被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地位極尊,民間婦孺皆拜關公。

北京景山關帝廟內景

李贄《焚書》卷三《關王告文》說:

蓋至於今日,雖男婦老少,有識無識,無不拜公之像,畏公之靈,而知公之為正直,儼然如在宇宙之間也。

清朝統治者入關後,也利用關羽信仰,宣揚其為大清保護神。

『桃園結義』的故事,又被借以拉攏蒙、漢。

為了宣揚的需要,順治帝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康熙帝將關羽尊為夫子,與孔夫子並列,所以民間有『山東一夫子,山西一夫子』之說。

清代的關帝廟達到了最多,洪亮吉《天山客話》曰:『塞外雖二三家,必有關帝廟』

總的來看,官方打造關羽為社會道德聖賢的同時,也不斷神化了他,進而影響了民間信仰。

明清時期關羽信仰的擴大及其地位的提高,除了與帝王安定人心、穩定時局的需要有關,又與《三國演義》等民間文學作品的渲染與傳播有著莫大的關系。

清人繪,關羽。

清朝統治者入關後,利用關羽信仰,宣揚其為大清保護神

二、民間的塑造

北宋時期,民間已有關羽大戰蚩尤的故事,如元代胡琦《關王事跡》就記載了這樣的故事。

蚩尤是邪神,忠而勇的關羽與其大戰,並最終戰勝了他,從而塑造出關羽主持正義、為民除害的形象。

除此之外,當時還有《關大王大破蚩尤》《關雲長單刀劈四寇》等相似故事話本在民間廣泛傳播,關羽因而得到了更多百姓的崇仰和愛戴。

元末明初,《三國演義》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人們『爭相謄錄,以便觀覽』。

以小說《三國演義》為分水嶺,文學中的關羽形象取代了歷史中的關羽形象:

首先,關羽變成了儒將的打扮,呈現出『青史對青燈』的儒家風范。

其次,在《三國志》中,對關羽相貌的描寫隻提到『美須髯』,而《三國演義》中說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這一描述使得關羽形象從此符號化了,後世關公畫像基本都以此為藍本,在戲曲中,關羽臉譜專用『臥蠶眉』,也是受此影響。

再次,關羽具備了忠、義、勇、信等多種人文精神,並通過故事完美體現出來,如『溫酒斬華雄』顯示了關羽的『勇』,但據《三國志》卷四十六記載,斬華雄本是孫堅之事;『降漢不降曹』『千裡走單騎』顯示了關羽的『信』與『忠』,華容道放走曹操又顯示了他的『義』,但這些都不見於歷史記載,《三國演義》作者為了突出關羽的品質,將故事或嫁接或進行了虛構創作,從而使關羽成為忠義勇信的象征。

最後,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幾乎變成了神人一體。

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說關羽死後,『往往於玉泉山顯聖護民,鄉人感其德,就於山頂上建廟,四時致祭』。

關羽多次顯靈,保護民眾,這就奠定了被進一步神化的基礎。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形象

《三國演義》塑造的關羽形象,不僅使得官方更加推崇他,以其作為社會的榜樣和維護政權的神祇,民間也更加信奉他,以其作為『萬能神』,同時,也使得儒釋道都以其為『自己人』。

三、儒釋道的推崇

在儒家看來,關羽的事跡,當然主要是《三國演義》中關羽的故事,完全符合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等觀念,再加上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故事的影響,關羽被士人尊稱為『武聖人』,進入到了儒家的聖人行列。

據說關羽的用兵與忠義都學自《春秋》,而《春秋》是儒家的經典。

《荊州府志》曰:『子作《春秋》以維周,關帝奉《春秋》以存漢,其義一也』

孔子作《春秋》是為了維護周朝,關羽以《春秋》為典范是為了維護大漢朝。

儒生們將關羽與孔子並稱,是因為他們覺得這兩位聖人的使命是相同的。

儒家推崇關羽,是因為關羽正是儒家倡導的人格典范,而借助這一符號即可進一步宣揚儒家的理念。

古代常見的關羽像的造型往往就是儒將的打扮:頭頂夫子盔,身著綠袍,一手捋長須,一手執《春秋》。

佛道祭祀的關公形象也都受到儒家的影響,也有很多是這樣的造型。

元代趙孟頫繪,關羽。

關羽是儒將的打扮,一手執書,可能是《春秋》。

佛道二家爭相將關羽納入自己的體系當中,主要是為了壯大自己的聲勢。

在宋元道教雷法中,關羽隻列為雷部將帥之一。

但到明代,道教發揚了關羽辟邪的傳說,關公進入到了道教神仙體系的高層,以伏魔大帝、蕩魔真君、協天大帝、四大元帥之一等身份得到供奉。

在佛教中,關羽是護法,稱為『護法伽藍』。

許多佛寺都有伽藍殿,裡面往往供奉著關羽的塑像。

在藏傳佛教中,關羽的地位也很高,被奉為八部神之一。

北京雍和宮就是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其中的關帝殿中就供奉著一尊關羽銅坐像。

相輔相成,關羽為道觀與寺院吸引了眾多信徒,而進入佛道體系的關羽,其影響力也得到進一步擴大,深入到各個階層。

四、團會組織的推舉

明代末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關羽成為商人的保護神。

《三國演義》寫劉備、關羽和張飛最初都有經商經歷,劉備賣過席,張飛殺過豬,關羽一出場推著一輛車子,逃難江湖,很可能是做一些長途運輸生意。

人們因關羽重信守約,漸漸就將其當作『財神』以及行業的保護神。

明清時期,同籍客商往往會在一地成立商會,建立會館,作為相互聯絡的方式和地點。

這些地方一般都會供奉關公,會館的建築模式也是仿照關帝廟,這最初大概得益於晉商對這位『老鄉』的推舉。

此外,民間傳說乾隆曾封關羽為『財神』,關帝廟內『漢為文武將,清封福祿神』的對聯即印證了這一傳說。

關羽還是一些民間團會組織信奉的主神。

《三國演義》中曾說關羽殺豪強扶弱,『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這種江湖俠義使得關羽成為一些漂泊人士心目中『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的偶像。

清末民初的義和團、白蓮教、天地會、三合會等,都特別敬重念及手足之情的關羽,社團往往以關羽的忠義作為團結內部的紐帶,如天地會祭祀關羽的廟有一詩雲:

歷朝義氣關雲長,洪家子弟仿忠良。

丹 心等候明天子,特來結拜共拈香。

向關公表心盟誓,是天地會等社團必需的儀式——

今朝拜把結同心,關聖當前作證盟。

謹守十條和十款,自然事事吉星臨。

但與我們常見的身著綠袍關公有所不同,這些結社組織崇拜的往往是紅袍的關公。

明代商喜繪《關羽擒將圖》,故宮博物院藏。

關羽著綠袍,綠袍是劉備所送,體現關羽忠義之心。

明人繪,紅袍關公。

《三國演義》中關羽的『標配』武器是青龍偃月刀,這是宋代才流行的長柄大刀。

《三國志》說關羽殺顏良時,用的是可以刺的兵器。

大約到了南北朝時期,傳說關羽使用的是雙刀。

青龍偃月刀後世稱『關公刀』,幾乎成為關羽的一種符號,可以襯托其霸氣,此造型被民眾廣泛接受。

關於綠袍、紅袍的故事,《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說:

一日,操見關公所穿綠錦戰袍已舊,即度其身品,取異錦作戰袍一領相贈。

關公受之,穿於衣底,上仍用舊袍罩之。

操笑曰:『雲長何如此之儉乎?

公曰:『某非儉也。

舊袍乃劉皇叔所賜,某穿之如見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賜而忘兄長之舊賜,故穿於上』

操嘆曰:『真義士也!』然口雖稱羨,心實不悅。

關羽被困曹營,曹操見其綠戰袍破舊,於是贈送一新袍,但因為綠袍是劉備所送,所以關羽就將新袍穿於內,綠袍穿於外。

這段體現關羽忠義的故事,也使得他在民間成為江湖義氣的楷模。

和小說中說『異錦』《紅袍》穿於內不同,明代的繪畫中已經出現了身著紅袍的關羽,這大概跟明朝高級官員服飾尚紅有關。

清代的統治者也曾利用關公的聲勢為自己的統治服務,乾隆曾將關羽原來的謚號『壯繆』改為『神勇』,並塑造了地安門外關帝廟裡的紅袍關公,以表示紅袍加身的賞賜。

清末周培春繪,關羽。

圖上題寫:『此是關聖帝君神像,夜讀《春秋》,側立周倉,手持偃月刀,軍民人供之』

民間團會組織拜紅袍的關羽,一方面,大概受到了清代官方推崇的影響,但其寓意可能仍如同《三國演義》中關羽的態度,雖紅袍加身,享榮華富貴,但仍不忘綠袍之時的情誼。

另一方面,有些組織又可能是出於相反的原因,即受明代紅袍關羽的影響,以紅《朱 》來象征反清復明。

此外,『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著『忠義』『吉祥』『生命』,也有激發勇氣、辟邪等作用,這也可能是他們更加崇尚紅袍關羽的原因。

鄭上有《關公信仰》一書記載,有一武廟楹聯寫道:

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三教盡皈依,式詹廟貌長新,無人不肅然起敬。

漢稱侯,宋封王,明封大帝,歷朝加尊號,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謂蕩乎難名。

關羽是唯一被官方、民間、儒釋道三教以及團會組織共同尊崇的神聖。

以此,關羽其形象由歷史而進入到了文學、宗教,從而由人而神而聖,成為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符號。

電影《江湖兒女》中的關公像

他是忠義的化身,也象征勇信,有著護民、護法的職能,還是財神,等等,關涉古人的文化、思想以及習俗的方方面面,直到今日,在漢文化圈仍有著重要的影響。

據 學者統計,如今在147個國家與地區,都有社團組織將關羽作為共同禮拜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