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天下三分,魏蜀吳三足鼎立。
北方的曹魏占據的土地最為廣闊,治下的人口最多。
從國力看,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
然而,三國演義中奉行的卻是尊劉貶曹的思想,將蜀漢看作三國時期的正統王朝。
將蜀漢看作正統,尊劉貶曹可不是羅貫中一個人的思想。
從三國故事在民間開始流傳到《三國演義》的最終成書經歷了一千多年時間。
可以說,尊劉貶曹以及將蜀漢看作正統是在一千多年的時間之內由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價值取向最終決定的。
照理說,魏國接受了漢朝皇帝的禪讓,就是繼承了漢朝的正統地位,三國理應以曹魏作為正統。
然而,在無數人參與創作下,《三國演義》中的蜀漢卻成了正統,曹操成了漢賊,曹丕成了篡逆。
《三國演義》中很重視劉備的皇族血統,『中山靖王之後』、『孝景帝玄孫』、『劉皇叔』這些標簽都成為了劉備的金字招牌。
然而,是不是有了皇族身份,劉備就是正統,就能像東漢光武帝劉秀一樣延續漢朝國祚呢?
答案是否定的。
東漢末年有皇族血統的不止劉備一人。
劉表、劉焉、劉璋、劉豫這些人都是皇族後裔。
而且前期劉表、劉焉的實力都比劉備強得多。
更何況劉備是漢景帝的多少代孫連自己都說不清楚。
演義中的漢獻帝查閱族譜認劉備為皇叔並非歷史的真實。
那我們要問,東漢末年的漢室後裔有很多,其中也不乏有實力、有名聲之人,為何唯獨劉備的蜀漢被看作正統呢?
答案是:劉備是仁君,在劉備身上,仁體現得淋漓盡致。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而仁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的本意是友愛、互助的意思,即關愛弱小,扶貧救困、推己及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傳統道德中無不閃耀著仁的思想光輝。
三國演義中描述的是帝王將相的故事,自然就要把『仁』和『政』聯系起來,君主如果愛民如子、施行仁政,就是仁君,自然就會得到老百姓的愛戴。
從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無不體現著施行為民,以民為本的思想。
然而,真正說出『以民為本的』人卻是劉備。
《三國演義》中最能體現仁的自然是劉備了。
三國中有著很多關於劉備仁德的描述。
『當今之勢,唯曹操與我水火相敵:曹以急,我以寬,曹以暴,我以仁』;『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為貴、以民為本、移民為重』。
國演義中劉備的這些話正是施行仁政、以民為本思想的反映。
演義中還描繪了這樣一個情節:曹操大軍南下荊襄,劉備攜民渡江,路過劉表之墓,玄德率眾將拜於墓前,哭告曰:『備無德才,辜負兄之重托,罪在備一身,與百姓無幹。
望兄在天之靈,垂救荊襄之民!』言甚悲切,軍民無不下淚。
《三國演義》中對劉備『仁』的刻畫可謂淋漓盡致。
因此,既然劉備是仁君,蜀漢自然也就成了三國之中的正統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