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後不能發喪,你們作一個大龕,讓我的屍體坐於其中,口中給我含米七粒,腳下點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如此則將星不墜。
我的陰魂自起鎮之』
這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死前的交代,對於他的死訊密而不發,還要在屍體口中含七粒米,腳下點一盞長明燈。
包括死後埋葬地也沒有事先準備,而是要求幾個大漢將他的棺材一直往南抬,繩斷何處便葬在當地。
這一系列神秘的操作背後,到底暗含怎樣的深意,口中含七粒米又有什麼說法?
魯迅:孔明之智近乎妖
在普通百姓心中,諸葛亮是一位撒豆成兵、呼風喚雨、智多奇謀的神人。
無論是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燒赤壁還是制造出來傳遞消息的孔明燈、運輸物資的木牛流馬都讓當時的人直呼神人。
從《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我們了解到,少年時的諸葛亮曾自比於管仲樂毅。
管仲何許人也?
那可是春秋變法第一人,後代的變法強者商鞅都要尊敬的前輩。
也正是在管仲的各項變法下,讓茍延殘喘的齊國成長為軍事、政治、軍事都首屈一指的強國。
齊桓公也正是在管仲的扶持下,成功坐上了春秋第一霸主的尊位。
樂毅自是不必多少,在燕國並不被其他諸侯國看重的時候,帶領燕國接連拿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那可是後世響當當的榜樣。
拿兩人自比,可見諸葛亮的雄心壯志,也就是說諸葛亮自小心中就有出將入相的野心。
躬耕於南陽那是韜光養晦的一種手段而已,他真的是不求聞達於諸侯隻有茍活於亂世的隱士嗎?
可見不是。
不然劉備不會三顧茅廬就請其出山了,真正的隱士心中對天下大事世事滄桑了然於胸,但並不會幹預世間萬物的發展。
諸葛亮最終選擇跟隨劉備出山,輔佐劉備建功立業,一方面是被劉備的誠心打動。
另一方面是當時天下四分五裂,有能力的霸主屈指可數,北有雄踞一方的曹操,當時的曹操手下不論是將領還是軍師都有大批人才,對名不出名的諸葛亮並沒有興趣。
東南的周瑜政權有世家大族的把控,而且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周瑜手下,因此諸葛亮不會選擇吳國。
除了小有名氣的劉備還有劉表可以選擇,但劉表此人的表現在諸葛亮看來沒有什麼大出息,因此甘願隱居也不願輔佐劉表。
正當此時,劉備三顧茅廬相邀他出山,此時的劉備可以稱為光桿司令,要兵沒有兵,要將沒有將,地盤也是少的可憐。
諸葛亮之所以選擇劉備,首先看中的便是劉備的野心,二是對自己有信心,自比與管仲樂毅的人自然是對自己充滿信心。
如果能輔佐劉備從一窮二白走到稱雄稱霸,那諸葛亮出將入相的願望也就實現了。
劉備之所以幾次三番不屈不撓地邀請諸葛亮,自然也有自己的打算,諸葛亮之前並沒有什麼轟動一時的戰績和謀略,所以對於這樣一個人他並不敢冒險。
但手下徐庶對諸葛亮此人推崇備至,水鏡先生司馬徽也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
又因為諸葛亮此人的關系網,無論是兩個姐夫還是妻子黃月英的娘家,都是當地赫赫有名的人物,劉備要想起事自然不能硬拼蠻幹,需要當地豪強的支持。
得到諸葛亮,他的智謀不僅可以輔佐他,他的關系網也能幫助他在當地紮穩根基。
就是這樣,諸葛亮和劉備兩人心裡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為對方更是為自己,走到了一起,開始了白手起家的經營。
諸葛亮也沒讓劉備失望,兩人聯手後力量迅速壯大,最終成為一支可以和魏國和吳國三分天下的勁軍。
諸葛亮氣數將盡,不忘蜀國後事
諸葛亮北伐之時知不知道蜀國不會成功,打了這麼多年的仗,三國的軍事力量孰強孰弱,諸葛亮心裡自是很清楚。
自從『先帝創業為伴而中道崩殂』傳位劉禪時,他就應該知道蜀國的結果。
知道後果還要堅持北伐,其原因有三:
一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諸葛亮當初出山的名義就是跟著劉備興復漢室,劉備雖然死了但目標還沒有實現,所以就要北伐。
二是為保劉禪,劉禪作為蜀國的新國主,如果不北伐偏安一隅的話,諸葛亮死後蜀國被吞並或者劉禪聽信讒言失國都是有可能的,隻有以劉禪的名義北伐才能讓劉禪立信,同時也會打擊魏國勢力。
三是為舊臣做打算,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天子的上位意味著會替換舊朝班底。
諸葛亮手下的老人都是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將,自己死前再為他們博一些立身之本。
諸葛亮續命未成,抱憾離世
在八月十五中秋之際,諸葛亮拖著病體,打算用七星陣為自己續命,卻不料被莽撞的魏延打斷,續命之事以失敗告終。
對於蜀國的局面,諸葛亮並不甘心,總想再做點什麼,但命數有定誰又能改變呢?
在死前他交代近臣,他死後在他嘴裡放七粒米,並且不要聲張他的死訊,對外軍務一切照常。
其實他是不希望自己的死訊被敵方司馬懿發現,秘不發喪就是迷惑司馬懿,就像當初的空城計將司馬懿唬得一愣一愣的。
死後他不能為蜀國出謀劃策了,隻能最後用自己的死訊再為蜀國多爭取一點時間罷了。
在影視劇《三國演義》中心有不甘的諸葛亮臨死之時大喊三聲『龐德公救我』。
龐德公其實是諸葛亮在隱居時的一位密友,也是一位真正的隱士,曾被多人邀請都被他拒絕了,最終帶著妻兒隱居深山再未出來。
相傳諸葛亮會得這些奇門秘術都是龐德公教他的,對於諸葛亮來說龐德公是亦師亦友的存在。
生前喊他的名字,應該是對老友的不舍,對自己壯志未酬的憤懣。
對於口含七粒米,這種做法是根據《周禮》的要求,不同爵位的人死後要在口中含上對應身份地位的物品。
一般是『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就像慈禧口含明珠是一個道理。
諸葛亮的身份本不應該含米,但他並未實現當初的宏願,也源於他本身的低調,最終以庶人自居,口含米粒。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一生可謂是恢弘跌宕的,作為軍師他有奇計智謀,在一場場戰爭中取勝。
作為丞相他以百姓為重,種種政策幫助蜀中百姓發展生產走向富強,作為好友他對劉備忠心耿耿,作為長者他為新主劉禪處處鋪路叮嚀囑咐。
現實中的諸葛亮雖沒有小說中的出神入化,但能在亂世三國中有一席之地也堪稱是強者梟雄,依舊得以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