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本來有機會立儲,但是最終還是敗給了曹丕。
原因是多方面的。
小編認為,曹植自己的表現沒有碾壓曹丕,反而不如曹丕是一方面,封建宗法制度的制約是另一個方面。
失敗就失敗了,感覺曹植敗的光明正大,他失敗後的表現,對曹魏而言是巨大的貢獻。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小編在這裡標新立異,嘩眾取寵。
其實這是不可否認的。
公元217年《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立為王太子,確立了儲位。
曹植就停止了爭儲的任何行動,這是很不容易的。
我們知道,歷史上屢演不絕的爭儲事件,沒有確定太子位之前爭,確定了太子位之後往往爭的更厲害。
試舉幾例:
一、漢景帝時期,太子劉榮和膠東王劉徹之爭。
最終劉徹上位,劉榮被廢。
二、孫權時期,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南魯黨爭』。
最終太子被廢,魯王賜死,孫權幼子孫亮上位。
三、隋文帝時期,太子楊勇和晉王楊廣之爭。
最終楊勇被廢,楊廣上位。
四、唐太宗時期,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爭。
最終太子被廢,李泰被貶,晉王李治上位。
以上實例說明,確定了太子之位,並不意味著地位穩固,往往是更大爭鬥的到來。
但曹植並沒有繼續去爭,這對曹魏而言很重要。
因為曹操根本沒有放棄曹植,還在給他機會。
如果曹植有異心,這對曹魏而言是大亂的開端。
所以曹植因酒鬧出的兩次事端,我們應該從另一種角度看。
事端一:曹植一次喝醉了酒,借著酒興,擅開司馬門,駕車行駛在魏王馳道上。
曹操大怒,處死了掌管魏王車馬的公車令。
事端二:曹操讓曹植領兵救援被圍困的曹仁,曹植領命後卻長醉不醒,曹操大怒,隻好改派別將前往,曹植徹底失寵。
很多人看來,曹植關鍵時候掉鏈子,難怪曹操不立他為儲。
其實,曹植這兩次事端,應該都是在曹丕被立為太子之後發生的,曹植故意自我抹黑,無非是表示徹底放棄爭奪太子之位的態度。
態度正了行動就正了,曹丕立為太子之後,曹植就與政治軍事絕緣了,其實他有的是機會。
所以,曹魏建立初期,我們看不到象很多王朝一樣宗族拉幫結派爭權的情況。
曹魏宗族也保持著團結,曹丕的權威也不可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