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一眼望三國
——東北筆記之七
作者 管益農
吉林延邊,是朝鮮族聚集的地區,也是滿族及其祖先肅慎人的發祥地、清朝的『龍興之地』。
延邊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東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接壤,南隔圖們江與朝鮮咸鏡北道、兩江道相望,邊境線總長768.5公裡,其中,中朝邊境線522.5公裡,中俄邊境線246公裡。
那年我下榻在政府的招待所——延邊賓館。
第二天,朋友知道我當兵多年,特意安排我去參觀琿春邊境『國門衛士連』的哨所。
從延吉市出發,乘上部隊專程來接我們的軍車,疾駛兩個小時才到琿春市,又沿著圖們江跑了近一個小時,便到了琿春所轄的敬信鎮防川村,『國門衛士連』就駐紮在這裡。
我們享受了一點『特權』,車子直接開進營區《一般遊客是不得入內的》,迎面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江澤民1995年第二次來琿春視察給防川官兵留下的題詞:『當好國門衛士,固我中華邊關』。
駐守在這裡的是北部戰區陸軍邊防329旅四營十一連二排的官兵。
排長先將我們引入營房二樓的展覽室內,指著一幅幅圖版介紹了防川一帶的歷史地理以及守衛部隊多年來執勤的情況,然後就將我們領上樓頂平臺,讓我們親身體驗『一眼望三國』的視覺感受。
邊塞小村防川是中國唯一與朝鮮、俄羅斯三國交界處,東南與俄羅斯的小鎮包得哥爾那亞毗鄰,西南與朝鮮的豆滿江市隔江相望,沿圖們江順流而下,約15公裡即可進入日本海。
就地理距離而言,這裡是中國到俄羅斯、朝鮮的東海岸、日本的西海岸以及北美、北歐的最近點。
在這裡,果然可以體驗到『雞鳴聞三國,笑語傳三邦』的感受,俄羅斯、朝鮮的國土近在咫尺,手機隨便就可清晰地拍下來。
防川本是一個無名小村莊,即使是地理位置如此特殊,也很少被人注意到。
最近幾年隨著琿春的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初見成效,經濟的發展也推動著旅遊知名度的提升。
2015年10月吉琿高鐵開通,讓邊疆不再那麼遙遠,北京到琿春也隻需10小時,來此的遊客大增。
從琿春通往防川的路上有一段稱為中國最窄的領土——『洋館坪大堤』,大堤寬僅8米,長約888米。
路的左側隔著鐵絲網的另一邊是俄國;路的右側是圖門江,江的對面是朝鮮。
但就是這麼窄窄的一段,1957年還被圖門江的大水給沖毀了。
防川由此成了一片中國的『飛地』,中國人進出防川隻得借道蘇聯。
直到1983年中國在圖門江中重新築了堤,這段窄窄的國土才又回到了中國的版圖。
1992年中國政府為了守住這一領土,又投巨資將堤壩加固,並鋪了柏油路。
往前數公裡便是1886年由清政府欽差大臣吳大澄會同沙俄代表巴拉諾夫監立的『土』字界碑。
二排長介紹說,1858年到1860年,中俄先後簽訂《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使黑龍江口至圖們江口大約100萬平方公裡的沿海地區劃歸俄國,從而使中國失去了日本海的出海口。
1886年,中國官員吳大澄受命與俄國重新勘定邊界,抱著『一寸土地盡寸心』的決心,與俄國展開長達三個月針鋒相對的談判,簽訂《中俄琿春東界約》,爭回了一些失地,設立了高1.44米、寬0.5米、厚0.22米的『土字牌』,即中俄邊境線上第一座界碑,為中國爭取到由圖們江進入日本海的出海權。
條約簽訂後,中國沿江的各族人民利用此出海航行權,到海參崴和摩闊崴《今俄羅斯波塞圖港》進行貿易,還曾開辟由琿春到日本海沿岸各國的航線,廣泛開展對俄《蘇》、日、朝的貿易,進行繁忙的海上經濟活動。
1938年,日蘇爆發張鼓峰戰役,日本戰敗封鎖了圖們江口,中國被迫停止出海航行貿易。
1886年至1938年,中國共行使出海航行權52年。
中國一位領導人在視察防川時感嘆:『圖們江水向東流,土字牌前路斷頭,登上哨所望滄海,舊事不堪再回首』
琿春來自女真語,意思是指『邊地』,如果把中國版圖比作一隻昂首啼鳴的雄雞,琿春恰位於尖尖的雞嘴處。
而防川則是『邊地』之邊,故有『東方第一村』之譽。
據史料記載,隋唐時期,防川是舉世聞名的『日本道海上絲綢之路』。
如今,這個『雞鳴聞三國,犬吠驚三疆,花開香四鄰,笑語傳三邦』小村莊,已成為邊境旅遊的熱門打卡地。
防川村所有居民都是朝鮮族,韓式風情濃鬱,被當地政府打造成『中國民族文化旅遊示范基地』。
進了村莊大門的入口處,一個碩大的黃牛雕塑引人矚目,上面鐫刻著『豈知農者,天下之大本,衣食材用之所從出,非牛無以成其事耶』此語出自南宋陳旉所撰《農書·牛說》,道出了農業是國家社會的根本的真諦以及農耕時代耕牛的重要意義。
過去我隻知道東北大米好吃,這次來防川,我才了解到東北水稻的種植技術,其實是19世紀由朝鮮族先民們帶過來的,他們不但改變了東北以旱田種植為主的單一農業模式,還傳播了種植水稻的技術與經驗,為東北地區推廣普及水稻生產做出了重大貢獻。
所以這座黃牛雕塑,在某種意義上說,不也是勤勞智慧的朝鮮族勞動者的形象寫照嗎!
防川之行,雖然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我覺得還是頗有收獲的。
此行不僅滿足了我對『一地望三國』的好奇心,而且加深了我對邊境問題的復雜性、重要性以及處理邊界問題的策略的了解。
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人生許多見識其實就是通過足下形成的,處處留心皆學問,旅途處處長知識啊!
作者簡介:管益農,從軍23載,轉業後辦報28年,在城市金融報任職多年,資深編輯、記者,曾獲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作品金獎。
專著有《兵法謀略辭典》等,散文、小小說多篇見諸國內報刊。
退休至今仍活躍在采訪寫作第一線。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