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打赤壁之戰,曹操是否還有機會統一中國?《網路歷史》

作者:冷寫

公元208年,在基本平定了北方之後,曹操揮師南下,開啟了征討南方各個割據政權的征途。

7月,曹軍逼近荊州。

8月,荊州牧劉表病死,次子劉琮繼位。

9月,曹軍至新野,劉琮投降。

駐守新野的劉備被迫南逃至江夏,與劉表長子劉琦合兵一處,共禦曹軍。

此時,除了劉備、劉琦占據的江夏郡,荊州其它六郡已全部投降曹操。

劉備和孫權的西邊門戶大開,隨時面臨著曹軍沿江而下的大舉進犯,形勢不容樂觀。

反觀曹操卻沒費一槍一彈,未損一兵一卒,兵不血刃的獲得了原屬劉表的七、八萬兵馬和長江中遊的大片地盤,還得到了一支訓練有素,實力不俗的,曹軍最缺乏的荊州水軍,進而從西部對孫、劉兩家形成了半包圍的側擊之勢。

赤壁之戰前劉備僅據有新野

這個意外獲得的『超級大禮包』讓曹軍實力大增,更讓躊躇滿志的曹操非常篤定的認為,解決孫、劉等『餘孽』的機會就在眼前,只要蕩平江東的抵抗勢力,天下可定。

可這時,曹營中的謀士賈詡卻提出了不同意見。

《三國志》: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

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賈詡

統一中國最好的時機

賈詡要表達的意思很明確:鞏固、消化和吸收剛剛占領的新地盤,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和威望,以達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想評判賈詡的這番話是否在理,還得分析一下當時的曹操到底有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若條件允許,曹操為何不去成就一番霸業呢?

南下打赤壁之戰以前,曹操已經稱霸中原了,整個北方除了遼東的公孫康和西北的馬騰、馬超外,都是曹操的勢力范圍。

而這兩家都偏安一隅,距離曹操的統治中心很遠,對曹構不成實質性的威脅;經營漢中多年的張魯,實力和地盤有限,對曹的政治態度不明,一會兒想歸附,一會兒又想蹦躂,更像是墻頭草。

馬騰

占據西南和長江上遊的益州牧劉璋,本是根正苗紅的漢室後人,地盤夠大,人口夠充足,也有一幫願意追隨他的手下,無奈劉璋性格懦弱,毫無進取心,聽聞曹操就嚇得直哆嗦,心裡是想降曹的《隻不過歷史沒給他這個機會,最後是降了劉備》;剩下的就是被曹操屢次打擊,到處逃竄的劉備集團和東吳的孫權集團了,當時的劉備狼狽至極,丟了家屬和根據地,一路南逃,差一點就被曹軍滅了。

孫權集團更不像外界看上去的那樣鐵板一塊,對於曹操大兵壓境,朝堂上主降派和主戰派天天吵吵,拿不出一個統一意見,弄得孫權舉棋不定,煩躁至極,若不是最後采納了周瑜的建議,搞不好也得降曹。

周瑜

縱觀當時的中國,曹操的確是最有條件完成統一的諸侯了。

赤壁之戰之前,曹操從未有大的敗績,一路打下來,消滅了好幾位強勁的對手,且剛奪取荊州,兵力最強,士氣也最旺,是曹操實力最為巔峰的時刻,不趁自己最強,孫、劉最弱的時候一鼓作氣完成統一霸業,還等待何時呢?

因此,賈詡的諫言曹操不可能聽得進去。

賈詡的話隻說對了一半

鞏固新占地盤,收服人心,休整部隊,暫緩用兵,這是必要的。

曹軍雖強,經過多年征戰,已是疲憊之師。

若趁著己方休養的時機,正好可以派人分化、瓦解孫權集團,最起碼不能讓孫、劉兩個政治集團聯合起來對付自己,曹操之前用的這招可是屢試不爽,幹翻過不少對手。

曹操

另一方面,如果無機可乘,就不要急用收復江東,隻需在這個方向上對孫、劉保持一定的戰略威懾,令其不敢輕舉妄動,即可。

同時揮軍西進,先集中兵力攻占漢中和益州後,完成對劉備和孫權集團的包圍,最後再殲滅之,未嘗不可。

歷史上幾次統一中國的戰爭,都是按照上述迂回中西部、反向大包圍的進軍路線完成的。

至於賈詡說的後半句話『則可不勞眾而江南稽服矣』,那得看針對誰,對付劉璋、張魯之流是有效果的,用在東吳主降派張昭等人的身上也會有起色,但對孫、劉集團整體作用不大。

東吳因為有周瑜、魯肅、程普、黃蓋等一批以武將為主的主戰派,為了安撫他們以不至於東吳分裂,短期內孫權不會選擇投降,頂多就是消極抗曹,維持自己江東六郡的統治。

孫權

而對於劉備政治集團而言,更不會降曹。

雖然劉備起兵時既比不上有曹氏、夏侯氏鼎力支持的曹操,也拼不過祖輩、父輩給留下豐厚基業的孫權,是三國創始人中起點最低,家底最薄的一個,但他卻是最頑強,最努力的一個。

沒有背景和靠山,便陸續投靠了八位主公棲身;無賢士相助,便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輔佐自己;沒兵沒將,便一路招兵買馬,除關、張二人外,又先後將趙雲、黃忠、魏延、馬超等猛將納入麾下,雖前期屢戰屢敗,被曹追殺,一直在逃命。

可劉備韌性十足,卻挫越勇,很像隻打不死的小強,最終一路打怪升級,變成了大BOSS。

劉備

像他這樣堅韌不屈的人,放眼歷史,也沒幾個,是自然寧可戰死,也不會屈服的。

所以,以實力和威名迫使敵人降服的辦法並不適用所有的政治對手。

從另一個角度看,無論是當時還是之後發生赤壁之戰,曹操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就是水軍的建設問題和在南方地域作戰的問題。

先說說水軍,之前曹軍的戰鬥力全部來自陸戰,雖堪稱當時地表最強軍隊,可全軍上下,幾乎沒有深諳水戰的將軍和兵士,對江面上的排兵佈陣,戰術攻略基本上一竅不通。

唯一能倚仗的就是新降的荊州水軍,可因為剛入曹營,與曹操本部兵馬需要時間磨合,雙方接觸時間又不長,也缺乏政治互信,想要在曹操的支持下迅速形成一支戰鬥力可以碾壓東吳水軍的曹營水軍,短期內辦不到。

野心急劇膨脹的曹操可沒這個耐心和時間去等。

程普

至於在南方地區作戰,對曹軍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三國志.劉備傳》: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赤壁之戰,在同樣的一塊區域作戰,為何孫、劉聯軍那邊啥事都沒有,曹營這邊怎麼就染上了瘟疫呢?

一是由於曹營中北方士兵,不太適應南方的氣候,本身就容易感染疾病,二是因為曹操這一路南下的過程中,幹過不少屠城的事,殺戮之後又沒有及時掩埋屍體,在南方高溫高濕的環境下,不爆發瘟疫才怪呢?

曹軍這種管殺不管埋的粗暴行為背後,暴露出曹軍在南方的自然條件下作戰是沒有經驗的,非常容易造成非戰鬥減員。

赤壁之戰形勢圖

江南地區水網、河流縱橫交錯的地形地貌也不利於曹軍重裝部隊的行動,反倒是很適合東吳派出小部隊襲擾。

最好的辦法是利用熟悉地形和氣候的當地降兵降將去解決,但曹操的性格又不允許他敢放手大膽的重用歸降的兵將,《重用原荊州降將蔡瑁和張允任水師都督訓練水軍,那是沒有辦法,曹軍都是旱鴨子》。

實際上,曹軍雖聲勢浩大,不少地方割據勢力或臣服,或投降,屈於曹操的淫威之下,但真正視其為明主的,甘心效犬馬之勞的能有幾人呢?

兜兜轉轉幾十年,對他忠心耿耿的還是當初跟他起兵時的老部下和兒子們所率領的本部兵馬,幾場奠定曹操霸主地位的硬仗也都是靠他們打下來的,這一點曹操心裡很清楚。

赤壁之戰後,劉備和孫權都擴大了地盤

越是到後期,曹操對歸附的降兵降將的態度就越慎重。

他才不會如劉備那樣與關、張結拜為生死兄弟,也不會與手下重要謀臣相濡以沫的相處成為亦君亦友的關系,隻會留下那句飽受後人詬病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鬼話。

曹操多疑善變的性格缺陷,註定日後能為他真心實意效力的歸降勢力會越來越少,這是他統一霸業上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

失去了統一華夏的機會

曹操執意打赤壁之戰,這在戰略方向上是對的,隻是有些操之過急,哪怕再多準備個半年左右時間,仗打的會更穩妥一些。

另外,由於面對的是南方的大江大河,又是曹軍不熟悉的水戰,在某些戰役細節的把控上差了那麼一些,讓孫劉聯軍趁機鉆了空子,不幸大敗而歸,曹操從此失去了統一中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