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是三個原因:
一、維持政權的正當性
劉備自從起兵以來,直到建立西蜀,都是靠的復興漢室這個口號,來匯聚民心,召集人才,這是劉備的政治綱領。
雖然劉備在占據西川後,野心膨脹,已經不想效忠大漢,而一心想著自己如何稱王稱帝,但是復興漢室這桿大旗不能倒。
劉備諸葛亮
劉備死後,益州疲弊,人心浮動,精銳盡失,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審時度勢,提出了復興漢室,北伐中原的口號和戰略任務,這樣,才能取得政治上的正統性,才能把自己這個分疆裂土的地方政權美化成一個偏安一隅,積極進取,一心恢復漢室的偉大、光榮、正確的國家。
這是西蜀政權政治上的需要。
二、搶地盤,安排西蜀本土官員,化解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西蜀這個地方的豪家大族是非常鬱悶的,本來他們自己祖祖輩輩在這裡都占據了西蜀大多數的官場職位,尤其是中下級職位,幾乎被他們全部占據。
但是幾十年前,劉璋父子空降到西蜀,帶來了一大批幹部,西蜀當地豪族不得已讓出了大多數高級職位,安插了劉璋父子的親信,無可奈何的做了二等公民。
不曾想,劉備又帶來了徐州、荊州等地聚攏的幹部,也來到西蜀,又拿去了很多高中級職務,這回西蜀當地豪族又成了三等公民了。
雖然他們不敢公開反對,但是憤怒就像地下的巖漿,只要找到薄弱的縫隙就要噴湧而出,淹沒一切。
諸葛亮深知自己是外來政權,西蜀地方就這麼大,職位就這麼少,如何做大蛋糕,分給西蜀本土豪族、劉璋原來的部下,還有荊州、徐州、燕趙的老部下,在三種勢力中達到平衡,非去曹魏搶地盤、掠人口、搶財富不可,否則就會在沉默中滅亡。
於是,諸葛亮、薑維,積極要求北伐。
三、集權和避禍的需要
三國演義其實美化了劉備諸葛亮的關系,也誇大了諸葛亮的權力。
比如在三國演義中,都是大權交給諸葛亮,劉備坐在一邊看著,都是諸葛亮安排作戰,但是在歷史上,龐統活著的時候,劉備更喜歡龐統。
進軍西川的時候,也是帶著龐統隨行。
龐統死了,劉備更聽法正的話。
比如劉備在關羽張飛死後,要攻打東吳,諸葛亮想勸卻勸不了,因為他知道劉備不聽,所以他說,如果法正還活著就好了。
劉邦白帝城托孤
白帝城托孤,劉備其實不僅僅是托孤給諸葛亮,還有李嚴。
所以,諸葛亮提出要北伐中原,趁機就把軍政大權都給拿了去,後期,又借著李嚴延誤送軍糧,廢黜了李嚴,從此大權獨攬。
薑維在諸葛亮死後成為大將軍,但是他受到繼任丞相等人很多牽制,劉禪也越來越相信宦官。
如果薑維不積極出兵北伐,那麼他這個大將軍會越來越邊緣化,因為西蜀山高路險,天險很多,如果不出擊,僅僅是收縮防禦的話,那麼薑維這個大將軍就會越來越沒有存在感。
而且帶著重兵留在後方,肯定會陷入權力鬥爭的漩渦,與其如此,不如帶兵北伐,既可以集權,也可以避禍。
諸葛亮薑維
以上,是我認為諸葛亮、薑維為什麼堅持北伐的原因。
這是我在悟空問答的第118篇,如果您喜歡,可以加關注,查看前面117篇。
原創不易,請加關注。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