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托孤就是把身後的孤兒托付於他人,無非是孤兒年幼無法獨立執政,所以指定自己所信任、有能力能擔負起事務之人們,托付他們輔助孤兒。
若反之沒有必要,如曹操既沒有特別召喚大臣托孤又其《遺令》中也沒有指定托孤大臣,隻是要求屬下們”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
有司各率乃職。
“各司其職,各盡其責而已。
為何呢?
因為多此一舉,其一為三年前已經確立曹丕為魏王世子;其二為三十四歲的曹丕絕對有能力,獨立執政。
若指定托孤之臣,說不定還成為曹丕執政的”絆腳石”,聰明絕頂的曹操肯定心中有數,故此沒必要做”畫蛇添足”之事。
相反,年紀尚小的孫權、曹叡、曹芳,繼位之時都有托孤之臣。
策臨亡,以弟權讬昭,昭率群僚立而輔之;帝疾篤,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嗣主;帝驛馬召到,引入臥內,執其手謂曰:”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
吾得見君,無所恨!” >>> 《三國志》
世人皆知的”白帝城托孤”中,劉備就指定諸葛亮和李嚴為兩位托孤大臣。
相比擅長治理而聞名天下、身居丞相要職的諸葛亮,當時並無顯赫名望的李嚴有何過人之處被指定為托孤大臣?
是具有出類拔萃、與眾不同的才幹還是另有隱情?
逐一了解一下。
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
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 《三國志》
才幹出眾
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李嚴,年少為郡吏,以才幹著稱,曹操南征荊州之時,往西入蜀,可謂是有節操之人。
之後被劉璋聘請為成都縣令,當時成都為益州州府所在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沒有真材實料,初到異鄉的李嚴不可能擔當此重任。
果然,不負所望,大家為李嚴的能幹給予一致認可。
劉備發動益州之戰時,李嚴被任命為護軍,在綿竹抵抗。
之後率部投降劉備,平定成都之後被任命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根據劉備命令與諸葛亮、劉巴、法正、伊籍等五人共同制定《蜀科》,為蜀漢政權樹立法律體系基礎。
還平定盜賊馬秦、高勝等叛亂及越巂夷率高定反叛,因功擢升為輔漢將軍,可謂文武兼備。
劉備夷陵之戰慘敗之後,狼狽地退回永安宮,征召李嚴並拜為第三任尚書令,一下子由地方主政官員飆升為朝廷重臣,升遷速度之快,令人詫異。
看一下前任,第一任為超一流謀士法正,第二任為博才多學的名士劉巴(他是李嚴任命為尚書令的同年去世,但具體在任上去世,還是卸任尚書令之後去世,無法確定》,就可以看出其分量。
李嚴的政績可圈可點,還諸葛亮評價為”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
“由此可見,李嚴處理事務判斷敏銳、速度快、不拖拉,此點為劉備任命尚書令的原因之一。
但是,同時期陳震、蔣琬、董允、費禕等人未必能力上不及李嚴,那麼為什麼劉備獨獨青睞李嚴呢?
應該另有其因吧。
權力平衡
劉備以劉璋之邀入蜀,進而入主益州,新主劉備是聯合關羽為首的元老派,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法正為首的東州派,黃權、李恢等益州派組建蜀漢政權。
其中元老派逐漸凋零,益州派一直受打壓處於權力圈邊緣地帶,東州派為舊主劉璋所依賴的中堅力量,荊州派為新主劉備所依靠的中堅力量,新政權的核心權力就掌握在荊州派和東州派手中。
初來乍到的”外來戶”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之時,依靠原來屬下元老派、荊州派,加上東州派的鼎力支持才入主益州,故此,建立政權之後,身為新主劉備肯定協調好荊州派和東州派利益沖突,才能保證其政權的穩定性。
為了更好理解,先了解一下東州派。
所謂東州派是如何形成的呢?
其實,劉璋之父劉焉以益州牧身份入蜀之時,其情況有點與劉備入蜀相似,他也是地地道道”外來戶”。
起初,劉焉帶領廣漢人董扶、陳留人吳懿等人入蜀;之後還邀請汝南人許靖、江夏人費觀等人入蜀;扶風人射堅、射援兄弟,河南人孟光等避難至益州投靠劉焉;河南人龐羲,花錢營救募得劉焉子孫棄官入蜀,這些人逐漸成為劉焉統治益州的主要依靠力量。
劉焉入蜀之後,南陽、三輔一帶有數萬戶民眾避難至益州,頗有野心的劉焉逐一收編,組成自己軍隊,稱之為”東州兵”,其實與曹魏的”青州兵”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而東州兵和上述官員們成為劉焉治理益州的堅實的後盾,這一夥官員們稱之為東州派。
初,南陽、三輔民數萬戶流入益州,焉悉收以為眾,名曰”東州兵”。
>>> 《後漢書》
劉璋繼任之後,扶風人法正、南郡人董和、南陽人李嚴、義陽人來敏等人入蜀也成為東州派一員。
相對於以原益州官員和世家豪族為主的益州派即本土派,”外來戶”劉焉、劉璋就是新主,劉焉入蜀治理時間僅僅六年,期間未能協調好益州派和東州派的利益沖突,主要以打壓為主,所以未能真正得到益州本土民眾的擁戴。
本土派和外來派之間利益沖突,本來就是很難搞定的”技術活”,若過於打壓則會反抗,反之被本土派操控,其中的力度控制,不是一句話二句話就能說清楚,隻能審時度勢,因勢利導。
當初,雄才大略的曹操剛入主兗州之時,未掌控好力度-誅殺兗州名士邊讓;聯合胡氏(胡母班家族)殺死世家大族王氏領軍人物王匡等等,從而導致張邈、陳宮為首的本土派反叛,差點丟失整個兗州。
何況,暗弱的劉璋隻能延續其父的政策,一直打壓益州本土派,也依賴東州派和東州兵,如巴西人趙韙內亂就是靠東州兵平定。
劉焉、劉璋父子,經營益州近三十年,所以東州派越來越強,益州派越來越弱,益州的權力掌控在東州派手裡,故此,當時在益州東州派才是真正的”地頭蛇”,劉備也是受到法正等東州派人士的鼎力相助才順利入主益州。
劉備入主益州之後,法正、劉巴、孟達、李嚴、董和等人後來居上,逐步成為東州派中堅人物,雖許靖和射援等人資格老,但無實權而隻能成為象征性人物。
不言而喻,梟雄劉備治理益州問題上肯定高明於劉氏父子,采取了安撫、拉攏策略,主要是大力拉攏、扶持東州派。
如娶了東州派元老級人物護軍吳懿的寡婦妹妹吳氏,吳氏原先是劉璋的兒媳婦,為了拉攏東州派劉備也顧不上什麼寡婦不寡婦了;任命其領軍人物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自稱漢中王之後,遷升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從《漢中王勸進表》排序中可知,許靖、龐羲、射援等東州派元老們,都排在諸葛亮前面,名義上絕對給足面子。
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曰:”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長史領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 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 …… ” 《三國志》
劉備的策略蠻成功,不僅穩定住益州還攻占了漢中,東州派和荊州派相互合作也比較融洽,兩派領軍法正與諸葛亮處得相當好。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
>>> 《三國志》
但是,不幸法正任命為尚書令第二年就去世,由尚書劉巴接替法正。
劉巴是特立獨行之人,當初很多荊州名士歸附劉備之時,獨獨劉巴北上加入曹魏陣營,對劉備特別不感冒,因此劉備懷恨在心。
或許是命運的捉弄,一對冤家偏偏在益州不得不相遇,或許為了拉攏人心,劉備不計前嫌聘用劉巴,還讓其擔任要職。
劉巴比較清高,加之當初與劉備有過節,害怕受到猜忌,故此,比較小心翼翼、謹慎處事。
當初,迅速提拔法正為尚書令的目的在於牽制荊州派一家獨大,顯然劉巴的處事風格不太符合劉備所望。
躬履清儉,不治產業,又自以歸附非素,懼見猜嫌,恭默守靜,退無私交,非公事不言。
>>> 《三國志》
劉備伐吳失敗之時,東州派核心人物中法正和董和已去世,孟達早已投降於曹魏,隻剩下劉巴《或許已去世》和李嚴,但是劉巴處事風格有些問題,劉備隻能提拔李嚴,維持東州派和荊州派的權力平衡。
結語
知人善任的劉備指定李嚴為托孤大臣的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為李嚴本身具有出眾的才幹,其二為按當時狀況,隻能選擇東州派核心人物李嚴,以制衡荊州派。
雖之後,因李嚴犯錯誤被貶為庶民,流放到梓潼,未能完成”統內外軍事”而防止一支獨大傾向,但身為蜀漢人主,當時劉備指定李嚴為托孤之臣,來制衡荊州派的行為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