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千兵力入洛陽的董卓,為何迅速控制都城?難道禁軍兵力不足?《網路歷史》

董卓在洛陽附近北邙山奉迎少帝劉辯返回洛陽城之時,手上隻有區區三千兵卒,雖說涼州兵英勇善戰而聞名於世,但畢竟兵力太少未必形成絕對優勢,然而卻掌控了洛陽城。

東漢王室雖衰弱,不致於偌大的都城洛陽連五六千禁兵都沒有吧,按常理也不可能有的事情,那麼說,還是另有隱情?

此時,大將軍何進被宦官所殺,然而執金吾、衛尉、北軍中侯、光祿勛、城門校尉等等,手握兵權的大臣都在洛陽城內,掌控的兵力也不止於三千,為何被董卓”束手就擒”,拱手相讓都城?

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劉辯和劉協

都城宿衛兵力

通常守衛都城洛陽的禁軍大臣,有”掌宿衛宮殿門戶”的光祿勛;”掌宮門衛士,宮中徼循事。

“的衛尉;”掌宮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

月三繞行宮外,及主兵器。

“的執金吾;”掌洛陽城門十二所”的城門校尉《實際為十一所》;”掌監五營”的北軍中侯,其所屬兵力如下表。

宿衛都城主要兵力

由此可知,所屬兵力較強大者為北軍中侯、衛尉、光祿勛、西園八校,北軍五營通常駐紮在都城外守護整個都城,屬於最外圍軍團;衛尉率領的衛士主要保護皇宮外圍;光祿勛率領的衛士主要保護皇宮內部,可謂皇帝最信任的親兵,三個軍隊從內至外,層層形成包圍圈,守護皇宮及都城,且相互獨立無隸屬關系,既相互協助又相互制衡關系,也是東漢王朝初期開始設置的常態。

看一下,當時宿衛都城的主要軍隊頭目是誰?

光祿勛

中平五年《188》九月,原光祿勛南陽人劉弘升遷為司空,次年《189》九月,董卓廢長立幼之後,潁川人荀爽短暫被任命過光祿勛,期間誰擔任光祿勛不是很清楚,但其屬下中相對地位高、兵力最強的虎賁中郎將由袁術擔任,其掌握兵力為一千五百人左右。

(188)九月,……光祿勛南陽劉弘為司空。

>>> 《資治通鑒·漢紀》 復就拜爽平原相,行至宛陵,遷光祿勛,視事三日,進拜司空。

>>> 《資治通鑒·漢紀》 袁術……歷職內外,後為折沖校尉、虎賁中郎將。

董卓之將廢帝,以術為後將軍;術亦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 《三國志·袁術傳》

袁術

北軍中侯

何進與太尉袁隗輔政,錄尚書事,總攬朝政之後,采納袁紹建議,廣招有識之士,增強自己勢力,其中聘請南陽人何顒為北軍中侯,他是袁紹的”奔走之友”即彼此盡力相助的摯友,痛恨董卓,之所以不會真心與董卓合作。

復博征智謀之士何顒……以為顒北軍中侯……與同腹心。

>>> 《資治通鑒·漢紀》 袁紹慕之,私與往來,結為奔走之友……乃與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謀卓。

會爽薨,顒以它事為卓所系,憂憤而卒。

>>> 《後漢書·黨錮》

城門校尉

當時城門校尉為伍瓊,曾勸導董卓拜袁紹為渤海太守;舉韓馥、劉岱、孔伷、張咨、張邈等出任州郡長吏之事,足以說明雖無奈表面上歸附董卓,但實際上與討伐董卓的關東軍同集團人,故此,若發生真正沖突會站在董卓對立面。

紹既出,遂亡奔冀州。

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卓以為然,乃拜紹勃海太守,封邟鄉侯>>>《三國志·袁紹傳》 初,卓信任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等,用其所舉韓馥、劉岱、孔伷、張咨、張邈等出宰州郡。

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將以討卓。

卓聞之,以為毖、瓊等通情賣己,皆斬之。

>>>《三國志·董卓傳》

伍瓊舉薦人

執金吾

通常情況下,執金吾所屬兵力大概七百人左右,當時,執金吾為原並州刺史丁原,他是帶領並州舊部數千人入洛陽之後被任命為執金吾,之所以丁原手上兵力相當可觀,後來董卓最顧忌丁原,足以說明此點。

使武猛都尉丁原將數千人寇河內,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

《後漢書·袁紹傳》 靈帝崩,原將兵詣洛陽。

與何進謀誅諸黃門,拜執金吾。

>>> 《三國志·呂佈傳》

衛尉

中平五年《188》九月,漢靈帝的表兄弟,衛尉董重遷為驃騎將軍,領兵一千多人,之後中平六年《189》六月,被何進逼死,不久,董太後憂鬱而暴崩,自然而然,何進把一千多人兵卒收入囊中。

外戚董氏家族敗亡之後,何氏家族獨門大,其弟何苗早已升任為車騎將軍。

中平五年,以後兄子衛尉修侯重為票騎將軍,領兵千餘人。

>>>《後漢書·皇後紀》 進舉兵圍票騎府,收董重,免官,自殺。

>>> 《資治通鑒·漢紀》

漢靈帝

西園八校尉

漢靈帝為了削弱,其大舅子、大將軍何進的兵權,中平五年《188》八月,在皇宮後花園,西園設置八校尉,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夏牟為左校尉、淳於瓊為右校尉,由皇帝身邊大紅人,小黃門蹇碩統領,且隻對皇帝負責,大將軍何進也要受其命令,但靈帝去世後不久蹇碩被何進斬殺收編其兵。

史料上未記載其駐屯地,但靈帝親手創立的軍隊,駐紮在城內的幾率大一些,何進死後,排名第二的中軍校尉袁紹名義上可以調動其他部隊,但混亂的局面下,實際能否調動還是未知數。

進使黃門令收碩,誅之,因悉領其屯兵。

>>> 《資治通鑒·漢紀》

蹇碩

其他軍隊

另外,當時還有一些軍隊駐紮在洛陽,根據何進指示,丁原原來部下張遼到河北招募的一千多人;泰山人騎都尉鮑信招募的一千多人,總共有二千多人。

漢末,並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

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馀人。

還,進敗,以兵屬董卓。

>>>《三國志·張遼傳》 大將軍何進辟拜騎都尉,遣歸募兵,得千馀人,還到成皋而進已遇害。

信至京師,董卓亦始到。

>>>《魏書》

由此可知,通常宿衛禁兵《二萬左右》,加上丁原並州舊部《數千人》、董重領的兵《千人左右》,其他部隊《二千人左右》,當時洛陽城內的總兵力接近三萬人,相當於董卓軍隊的十倍,顯而易見,不是都城宿衛兵力少而被董卓掌控洛陽,另有其因,那麼有哪些因素呢?

事先了解一下董卓掌控洛陽過程。

控制都城

中平六年《189》四月十一日,漢靈帝在嘉德殿去世;十三日,皇子劉辯即位;二十五日,何進斬殺蹇碩;六月,漢靈帝表兄弟,驃騎將軍董重自殺;八月二十五日,何進被殺;二十七日,張讓等宦官挾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出逃皇宮;二十八日,董卓奉迎皇帝,歸還洛陽;期間,在廢嫡立庶問題上,袁紹與董卓意見不合,逃奔冀州;九月一日,劉協正式登基;九月三日,何太後被毒殺身亡;九月十二日,董卓自任為太尉,領前將軍事,加節傳、斧鉞、虎賁,更封侯。

漢獻帝

從而,董卓基本上掌控洛陽,從何進被殺至劉協稱帝,總共七天;董卓入洛陽至廢舊立新時間僅為三天,雖不敢恭維董卓其人,但是不得不承認事實,至少在當時,董卓辦事幹凈利落,雷厲風行。

當時除董卓外,在洛陽城內最有競爭實力的兩人為執金吾丁原和司隸校尉袁紹,他們有何行動呢?

袁紹

身為四世三公家族、”門生故吏滿天下”的汝南袁氏家族之後袁紹,其號召力毋庸置疑,當時他還兼任中軍校尉,故此,手握至少七八名衛士,還有可調動的軍隊為其弟袁紹帶領的一千五百名虎賁衛士;摯友北軍中侯統領的北軍五營五六千人《剛接任不久,未必能真正掌控》;鮑信的新招的一千多人;其他西園七校尉之兵,能不能調動真不敢確定,之所以可能調動的兵力大約八千人左右,但真正有把握調動的為自己兵加上袁紹和鮑信《新兵戰鬥力不強》的兵,共三千人多人。

袁紹

何進被殺之後,回到洛陽的鮑信曾勸導袁紹,趁董卓羽翼未豐之際,趕緊除掉,但是袁紹畏懼董卓而沒有采納其意見。

袁紹為何懼怕動作呢?

董卓是八月二十八日入洛陽,九月一日立獻帝,那說明袁紹是八月二十九日或者三十日跟董卓鬧翻,逃奔冀州,那麼鮑信勸導袁紹的事情也是發生在兩天內。

騎都尉太山鮑信說紹曰:”董卓擁制強兵,將有異志,今不早圖,必為所制。

及其新至疲勞,襲之可禽也。

” 紹畏卓,不敢發。

>>>《後漢書·袁紹傳》

當時,袁紹懼怕董卓不是無道理,其一自己有把握能調動的軍隊數量跟董卓軍隊數量差不多;其二兩邊軍隊的戰鬥力無法相比,以驍勇而聞名的涼州兵都身經百戰,相比宿城衛士如同”溫室裡的花草”,無法相提並論;其三大將軍何進征召董卓入洛陽斬殺宦官,有無可厚非的名分;其四董卓挾持皇帝可以名正言順發號施令,名分上占據優勢;其五何進的突然死亡,導致都城宿衛部隊出現權力真空,群龍無首,各個禁軍各玩各的無法統一指揮調動,假如真發生戰鬥未必都站在袁紹一邊,相比之下袁紹完全處於劣勢,好漢不吃眼前虧,從長計議,無奈袁紹隻能選擇逃奔。

丁原

丁原出身貧寒的家庭,勇猛無比,擅長沖鋒在先,略懂禮節,無當官為政之能,說白就是與”屠夫”大將軍何進半斤八兩的”大老粗”。

當時,其掌握的兵力相當可觀,數千名舊部,加上執金吾所屬七百多人,再加上原部屬張遼新招募的一千多人,可超過董卓軍隊數量三千,且向來並州兵強悍,之所以一對一單挑,孰勝孰敗還真是未知數。

丁原

原字建陽。

本出自寒家,為人粗略,有武勇,善騎射。

為南縣吏,受使不辭難,有警急,追寇虜,輒在其前。

裁知書,少有吏用。

>>>《英雄記》

怪不得董卓急不迫待地收買其部下呂佈殺死丁原,吞並其部隊。

說明丁原不僅能力一般般還看人眼力極差,重用出爾反爾、反復無常的敗類呂佈足以說明此點,之所以董卓略施計謀就搞定,根本不在以更檔次上。

何苗之死

有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何進是八月二十五日死亡,董卓是八月二十八日進入洛陽,之間有三天時間,加之何太後也在世,假如何苗不死,則身為車騎將軍的他完全可以繼承何進的權力,進而都城不會發生權力真空,也不會輕易讓董卓掌控局勢。

何進

但是,發生了莫名其妙的事情,何苗不是被宦官殺死,而是被何進的部下吳匡、張璋等人和奉車都尉董卓弟弟董旻一起斬殺。

身為董卓弟弟董旻殺死何苗完全可以理解,可謂董卓安插在朝廷的”臥底”,兄弟倆早已溝通好也是情理之中事情,為了奪取權力殺死當權者外戚何苗,以除後患也是無可厚非之事。

但不可理解的是吳匡等人為何殺死何苗,或許曹丕所言”愛惡敗俗”,”何進滅於吳匡、張璋”, “烹菹夷滅,為百世戮試”等等,難道說明吳匡、張璋早已與董卓勾結?

反正,何苗之死有利於董卓快速掌控權力是千真萬確。

吳匡等素怨苗不與進同心,而又疑其與宦官通謀,乃令軍中曰:”殺大將軍者,即車騎也,吏士能為報仇乎?

”皆流涕曰:”願致死!”匡遂引兵與董卓弟奉車都尉旻攻殺苗,棄其屍於苑中。

>>> 《資治通鑒·漢紀》 佞邪穢政,愛惡敗俗,國有此二事,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何進滅於吳匡、張璋,袁紹亡於審配、郭圖,劉表昏於蔡瑁、張允……匡、璋、配、圖、瑁、允之徒,固未足多怪,以後監前,無不烹菹夷滅,為百世戮試。

>>> 《襄陽耆舊記》

結語

身經百戰,粗中有細的董卓,一邊著手打擊敵人,一邊自編自導劇情,每隔四五天,讓部隊深夜悄悄出城,次日大張旗鼓進城,給人從關西又來涼州兵的假象,讓都城內的人感覺,董卓涼州兵數不勝數,數量極其龐大,不敢貿然行動。

董卓

卓初入洛陽,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遣兵出四城門,明日陳旌鼓而入,宣言雲”西兵復入至洛中”。

人不覺,謂卓兵不可勝數。

>>>《九州春秋》

果真,失去主心骨大佬何進、何氏兄弟部隊也乖乖地歸順董卓,董卓成為名副其實的都城內第一軍閥,無人與之抗衡,開始完全掌控都城,隨之袁術、曹操、鮑信等也相繼離開洛陽。

董卓率領部隊駐紮在河東,等待時機,在”臥底”董旻的協助下,在合適的時間《何進被殺,皇宮大亂》進入洛陽,抓住有利時機《奉迎並挾持少帝劉辯,權力真空》,以合適的手段《瓦解敵人,蒙騙敵人》,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制洛陽城,終究獨掌權力,禍害天下,引狼入室的何進、袁紹等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