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不取代劉禪:除忠心外,還有兩大現實原因。《網路歷史》

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危,行將就木的他把諸葛亮召到床前,告訴諸葛亮如果劉禪不行他可取而代之。

諸葛亮連連叩頭,表示自己並無僭越之心。

劉禪繼位後,諸葛亮一直在蜀漢丞相的位子上恪守職責,真正實現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生追求。

長期以來,人們對諸葛亮不取代後主劉禪的忠義之舉大加褒贊。

筆者認為,諸葛亮不取代後主劉禪,除了他那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老臣忠心在起作用外,還存在兩大現實原因使他無法取代劉禪。

蜀漢非諸葛亮獨大,取代稱帝將於己不利。

史書《三國志》有明確記載,劉備在白帝城托孤並非把身後之事僅托予諸葛亮;除了諸葛亮之外,劉備還召來了尚書令李嚴,李嚴與諸葛亮私交一般,但這個人十分有才幹,很早便深得劉備器重,劉備去世後,李嚴與諸葛亮同時接受遺詔輔佐新君劉禪。

由此可見,在劉備的內心深處,他對諸葛亮還是有一絲提防的,於是有意把蜀漢的臣子們排佈成了非諸葛亮一家獨大的格局,從而使他們相互鉗制,無暇對劉氏江山心生妄想。

諸葛亮北伐時,李嚴因糧草運抵延期而被流放,但此時的蜀漢內部依然存在多股相互制衡的勢力,第一股是很早跟隨劉備打天下的人,如糜竺、孫乾、趙雲等,第二股是以諸葛亮、黃忠為代表的荊州集團,第三股是以法正、黃權為代表的益州集團。

這三股勢力集團均有人在重要崗位上任職,可謂勢均力敵。

諸葛亮北伐中原之所以屢遭失敗,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後方存在與自己相異的政治集團不斷制造障礙,在後來的『六出祁山』中,諸葛亮多次因為糧草不繼而不得不引兵撤退,這也與大後方不同政治集團之間的鬥爭有著莫大的關系。

盡管孫權稱帝後天下是三族鼎立的局面,可魏、蜀、吳三國的實力並非相差無幾,魏國雄踞北方,經曹操、曹丕父子兩代苦心經營到曹叡時期達到了巔峰狀態,此時的魏國在國土面積上遠遠大於蜀、吳兩國,人口與士兵數量均接近蜀、吳兩國之和,蜀、吳兩國想滅掉占有絕對優勢的魏國基本上是不可能。

如果此時諸葛亮取代劉禪稱帝,蜀漢內部的其他集團便會聚攏到一塊反對他,而曹魏也會趁機發兵進剿蜀漢,原本就不占優勢的蜀漢在曹魏的強大攻勢面前很容易被滅,諸葛亮也會陷入內外夾攻的困境,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不如安心地做個丞相,還能留下一個『忠義』的好名聲。

劉禪被嚴重低估。

長期以來,由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後主劉禪庸常無能,是『扶不起的阿鬥』,這與歷史上真實的劉禪存在偏差。

劉備去世後,劉禪確實有一段時間『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他能夠這樣做其實是聰明的。

劉備在世時,諸葛亮便是蜀漢的丞相,連他也要聽諸葛亮的意見,這足以說明諸葛亮確非庸碌之人,劉禪繼位後自然也會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而且蜀漢內部已經有多股勢力集團相互抗衡,劉禪只要『坐山觀虎鬥』就行,無需耗費太多精力周旋,此時保持緘默便是最好的選擇。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的才能便漸漸顯露了出來。

諸葛亮逝世不久,劉禪便借楊儀之手殺掉了魏延,魏延被除後,劉禪又以厚禮相葬,同時以『心有怨言』為由把楊義貶為了庶人,軍權、政勸悉歸於劉禪之手。

在大臣的任用上,劉禪有意讓蔣琬主管軍務、費禕主管政務,以此實現軍權、政權的分離,避免了朝臣獨攬大權,他的君位也得以坐穩,即便蜀漢失去像諸葛亮這樣的股肱之臣,他也繼續做了三十年的皇帝,由此可見劉禪並非很多人所認為的那般無能。

除此之外,劉禪身上還存在一個諸葛亮無法超越的地方。

劉備是大漢皇叔,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後,劉備以『光復漢室』為名稱帝自然是名正言順的事情,他因此得到了很多大漢遺民的支持,這是蜀漢最大的政治資源。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屢次北伐的首要目的便是為了把『光復漢室』的旗號坐實,以此抬高蜀漢的正統地位。

劉禪是劉備的兒子,也是漢室後裔,稱帝於蜀漢同樣名正言順,諸葛亮再聰明,他也不過是外姓之人,一旦他取締劉禪,蜀漢的正統地位便會喪失,『光復漢室』這竿大旗也會隨之掉落,諸葛亮將失去人心,自然難以坐穩天下。

劉禪本來就不愚鈍,再加上自己手中掌握著『漢室後裔』這張王牌,諸葛亮又怎麼可以取代他呢?

參考資料

《三國志 蜀書 先主傳》

《三國志 蜀書 後主傳》

《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

《魏紀》

《前後出師表》

《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