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紅顏多薄命,美人的命運往往是波折的。
三國是一個亂世,所以美人的命運則更為悲慘,她們或年輕守寡,或被人擄走,或慘死宮中,那麼她們分別是誰呢?
第六位:糜夫人
糜夫人是劉備的一位夫人,是糜竺的妹妹,糜夫人年輕貌美,生的楚楚動人。
當年袁術攻打劉備,劉備隨即應戰,結果呂佈趁機攻取了下邳城,得到了劉備的妻子子女,劉備部腹背受敵,隻能率部攻取廣陵,一時間劉備軍死的死,傷的傷,糧草斷絕,陷入了絕境。
糜竺得知劉備有難,於是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並送劉備家奴兩千,金銀無數,這使得劉備得以重新振作。
建安三年,呂佈再次擊敗劉備,俘虜了劉備家眷,然而呂佈的末日隨期而至,不久曹操攻打呂佈,圍困呂佈於下邳城,下邳城破後,呂佈被誅殺,劉備的家人得以回歸。
然而建安五年,爆發了衣帶詔事件,曹操親自率軍攻打劉備,劉備再度戰敗,曹操俘虜了劉備的夫人及其子女,並生擒了關羽,糜夫人於是被曹操擄走了,帶到了許都,從此之後史料中再無糜夫人的信息,或者是被曹操處死了,或者是被曹操囚禁在哪裡,就不得而知了,所以說糜夫人的一生也是淒慘的。
第五位:大喬
大喬是江南美女,史書上說有『國色』,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盛世美顏,傾國傾城之色。
建安四年,孫策率軍攻取了廬江的皖城,俘虜了喬氏姐妹,孫策迎娶了大喬,周瑜迎娶了小喬,隨後大喬被送往了吳郡。
然而四個月後,孫策外出打獵,結果遭遇伏擊,臉部受傷,醫生讓其靜養,但是孫策總是照鏡子慨嘆說:『臉都這樣了,還怎麼建功立業』,最後暴躁憤怒,致使臉部傷口崩裂,不久就去世了,大喬因此守寡,以後史書再無她的記載。
第四位:小喬
小喬也是江南美女,是大喬的妹妹,也是絕世美女,當時孫策率軍攻占了廬江皖城,俘虜了喬氏姐妹,自己娶了大喬,而將小喬嫁給了周瑜,小喬嫁給周瑜後,與周瑜十分恩愛,常伴周瑜身邊,然而好景不長,周瑜36歲就病逝了,小喬陪伴周瑜11年,最後成了寡婦,之後的事跡,史書再無記載。
第三位:蔡文姬
蔡文姬是文學家蔡邕之女,容貌秀麗,姿色過人,且博學多才,不僅通音律,還通文學、書法,是當時有名的才女。
然而才女的命運是波折的,蔡文姬早年嫁給衛仲道,衛仲道家世顯赫,是名門望族,然而好景不長,衛仲道早早就病逝了,蔡文姬於是成了寡婦,他們沒有孩子,於是蔡文姬毅然離開了衛家,回到了自己家中。
然而禍不單行,不久中原大亂,匈奴趁機劫掠,蔡文姬則被匈奴左賢王擄走,被強行帶到了匈奴地界,並生下了兩個兒子,這一待就是十二年。
曹操統一北方後,了解到蔡文姬的處境,於是用重金將蔡文姬贖回,並將其嫁給了董祀,不久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披發赤足來求曹操,用言語打動了曹操,最後曹操赦免了董祀。
這就是蔡文姬的一生,嫁過三個男人,被擄走了12年,有很多淒慘的遭遇,其中滋味或許隻有她自己知道。
第二位:伏皇後
伏皇後是伏完的女兒,天生麗質,美麗動人,很小就進宮服侍漢獻帝了,一開始被立為貴人,後來成為了皇後,當時伏皇後15歲,漢獻帝14歲,因此二人感情十分好,在一起相依為命。
董卓死後,李傕、郭汜作亂,伏皇後隨著漢獻帝逃到山西境內,當時他們窮困潦倒,隻能以棗栗為食,生活十分窘迫,最後曹操迎接漢獻帝到許都,伏皇後也隨著到達了許都,到達許都後,他們一直生活在曹操的監控之中,一舉一動都在曹操的掌控之中,但唯一幸運的是,他們不再為生存發愁。
衣帶詔事件後,曹操誅殺了董承,也隨即處死了董貴人,當時董貴人已有深孕在身,這讓伏皇後十分痛心,伏皇後對曹操更是深惡痛絕,恨不得馬上殺了曹操,為漢獻帝報仇,於是伏皇後寫信給父親,希望父親誅殺曹操,但伏完畏懼曹操的勢力,遲遲不敢動手,最終計劃敗露,事情讓曹操知道了,曹操十分憤怒,於是命人抓捕伏皇後,伏皇後害怕於是藏進了墻壁之中,結果被人拽了出來,於是伏皇後披發光腳走到漢獻帝面前,對著漢獻帝說:『救救我好嗎?
』,漢獻帝說:『我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於是伏皇後被帶走了,最後被曹操幽禁而死。
第一位:甄宓
甄宓本是袁熙的妻子,曹操擊敗袁氏後,率軍攻入了冀州鄴城,此時曹丕率軍率先攻入了袁府,這時有個婦女躲在劉夫人的身後,逢頭垢面,十分害怕,曹丕走上前去問道:『躲在你身後的是誰?
』,劉夫人答道:『這是我的兒媳婦』,曹丕早就聽說甄宓貌美,於是走上前去,用手挽起甄宓的發髻,並用手絹擦拭甄宓的面部,曹丕瞬間就被甄宓的美貌吸引住了,劉夫人在一旁看在眼中,於是對甄宓說:『這下子我們沒事了』。
不久,曹丕迎娶了甄宓,甄宓年輕貌美,美若天仙,深受曹丕寵愛,不久就為曹丕生下了曹叡及東鄉公主。
後來曹丕的事業順風順水,最後成為了一代君王,隨著曹丕事業的順利,身邊的美女也就多了,此時多出了郭女王,以及李貴人、陰貴人等美人,甄宓漸漸失去了曹丕的寵愛,因此懷恨在心,多有怨言,郭女王趁機獻上讒言,曹丕信以為真,於是下令處死了甄宓,一代美人,就此凋零,曹丕害怕甄宓到陰間告狀,於是將甄宓以糠塞口,以發披面,死狀極其淒慘。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魏書》、《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