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讓曹操低頭認錯的崔琰,到底觸動曹操哪一根神經以致含冤而死?《網路歷史》

曹丕曹植的世子之爭,是曹操集團中除戰爭和瘟疫之外『減員』最嚴重的一次風波。

眾所周知,曹丕曹植各有『羽翼』,另外他們各自又有一批支持者或擁護者。

當然,這些擁護者可能最初目的並非為自己的未來投資,而是秉持自己公正的想法而支持。

在曹丕陣營中,就有一位剛正不阿的名士——崔琰。

崔琰之死因為有多種說法,且因為在《三國志》中死因沒有『長線』線索,這就給我們探究崔琰之死增加了一些難度。

另外,崔琰是支持曹丕的,而陳群更屬於曹丕的黨羽。

在崔琰去世的十多年後,為何陳群對崔琰的評價不高?

這都讓崔琰真實的死因撲朔迷離。

崔琰字季珪,是清河東武城人。

他年少喜好習武,直到二十三歲成為正式士兵後開始研讀了《論語》和《韓詩》。

二十九歲時,崔琰在鄭玄門下學習,隻可惜還沒有堅持學習一年,徐州的黃巾軍就攻破了北海,導致鄭玄和他的弟子們不得不到山裡躲避。

時間一長,鄭玄及其學生的口糧成為問題,無奈下鄭玄解散學生,而崔琰就在解散名單中。

當時崔琰為了躲避賊亂,隻得周旋青州、徐州、兗州和豫州的郊野地區。

他曾東至壽春,南到洞庭湖。

在外漂泊四年後,崔琰才安全回家,在家中他以彈琴讀書為樂。

在袁紹獲得冀州之地後,聽說崔琰的故事後主動征辟他來自己手下打工。

崔琰就職後,對袁紹提出了整頓軍紀的建議。

在曹袁兩家大戰一觸即發之後,崔琰主張以守為主。

袁紹去世後,他的兒子袁譚和袁尚爭奪權力,且二人都希望獲得崔琰的支持。

崔琰看到二子相爭,就稱病回絕,因此惹惱了袁尚被關在牢房中,最終多虧陰夔和陳琳的鼎力相助才免於牢獄之災。

疑點一:怒懟曹操

曹操攻破袁尚領冀州牧之後,征辟崔琰為別駕從事。

在一次公開場合溝通中,曹操表示:『昨天自己看戶籍本,感覺冀州地區可以提供三十萬兵源,這正是大州的規模!』崔琰聽後指出:『現如今天下分崩離析,袁家兄弟兵戈相見,冀州地區百姓的白骨露於原野。

《百姓們》看到您來到此處,卻沒有聽聞王師以仁待人、了解風俗、挽救生靈,卻光顧著計較士兵,這不是冀州百姓期望的樣子』

曹操在眾多賓客的註目下,主動向崔琰表示歉意。

看到曹操對崔琰如此誠懇地致歉,在座其他人士都表現出大驚失色的狀態。

自覺『站向』曹丕

建安十一年,曹操討伐並州,後方安排崔琰在鄴城輔佐曹丕。

當時的曹丕還是一個『活潑青年』,常常穿上戎裝出門打獵。

崔琰看到此事之後就寫信勸諫曹丕不要沉迷於打獵,在信中,崔琰主要指出以下三點。

1:袁紹對袁家公子放縱,徒有兵馬地盤最終隻能覆敗。

2:曹操尚親征在外,你作為世子要規規矩矩做正確的治國理政之事。

3:你沉迷打獵就是忘記『社稷之重』。

曹丕看信之後,第二天給崔琰回信表示感謝,並指出自己已經將獵具盡皆燒毀,還期望崔琰之後能夠多多批評指正。

疑點二:公開支持曹丕

建安十八年,曹操被封為魏公,隨即開國。

曹操開國之後起初還沒有設立太子,而當時曹植非常受曹操所喜愛。

但曹操也是想聽聽大臣們的意見,於是向各位大臣秘密發出信函咨詢對於曹丕曹植的看法。

時任尚書的崔琰和各位大臣一樣,都在曹操的秘密問詢范圍內。

一段時間後,所有大臣陸續將密信封口送回後,曹操發現隻有崔琰交回的『密信』沒有封口的痕跡。

崔琰在信中指出:『自古應立長子,再加上曹丕仁孝聰明,適合做您的接班人。

我崔琰願以死為他守護』

早些時間,崔琰的哥哥的閨女嫁給了曹植,而崔琰卻堅決支持曹丕,曹操崔琰的公正誠信深有感慨。

迫害崔琰的幕後推手

崔琰這個人體態雄偉,聲音洪亮,眉目疏朗,很是威重。

朝中大臣對他都比較敬重,甚至曹操也對其有所敬畏。

崔琰在工作中,推薦了很多能人賢才,讓魏國政治環境逐漸清朗公平。

話說崔琰當時推薦了鉅鹿人楊訓,推薦理由是雖然才學有所不足,但卻清廉貞潔、為人正直。

而崔琰去世的導火索,正是這位楊訓引燃的。

曹操稱王後,所有人都在稱贊曹操,作為崔琰推薦的楊訓也不例外。

但正是這樣一個當時幾乎沒有影響力的楊訓,卻有人指責楊訓對曹操的贊美很浮誇,進而指責崔琰推舉不當。

崔琰得知此事後看了楊訓稱贊曹操的奏表後給楊訓寫信表示『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這句話的本意,崔琰是為了譏諷那些沒事兒找事兒瞎起哄的大臣。

卻被有心人捏造成崔琰『傲慢』且多對社會多有怨言,這個有心人在曹操面前添油加醋一番。

曹操大怒表示,『耳』是一個不好的字,崔琰這封信是出言不遜,處罰崔琰去做勞役。

我們都能看出,曹操這個借口,實在是牽強的不得了。

但我們不妨思考,到底是誰添油加醋?

曹操為什麼這麼大火氣?

推手:種種跡象表明,崔琰之死和毛玠下獄有一個共同的幕後推手,那就是『曹植黨』中的丁儀。

曹操為何大怒?

我們不乏返回事件本身,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曹操受封為王時仍有無數反對之聲,這讓曹操氣急敗壞且憂心忡忡。

在錯誤理解崔琰的意思後,難免在讒言下有所『當局者迷』。

致人死地的最後一擊

說法1:崔琰被罰做勞役後,曹操特意找人代替自己去看望他。

崔琰在面對曹操使者的時候,一點都沒有屈服的意思。

使者回去向曹操匯報後,曹操決定賜死崔琰。

曹操在賜死崔琰的公文中指出:『崔琰受刑之時卻和賓客往來且門庭若市,在接待訪客的時候胡須卷曲且目光直視,好像有所怨恨』曹操就是想殺崔琰了,已經不需要任何符合邏輯的借口了。

說法2:崔琰自己有一些文集,每次崔琰攜帶這些文集的時候十分隱蔽並用佈包裹。

一些與崔琰有過節的人看到這個場景,就到曹操面前誣告崔琰的文章中嘲諷朝政,因此文集內容不能公佈於眾。

曹操聽後非常生氣,將崔琰剃光頭發關入大牢。

關入牢中之後曹操派人暗示崔琰三日內自殺,但崔琰並未理解。

曹操得知後盛怒讓使者明示崔琰,崔琰得知後在獄中自殺。

到底是什麼殺了崔琰?

1:參考從建安十九年始曹植在受到重視後的所作所為,筆者個人認為,因崔琰參與立儲結黨之事而受到曹操記恨,可能性較小。

2:有學者說因早年間崔琰怒懟曹操,多年後被曹操報復的說法,還需要更多史料支持。

3:很多人將崔琰的死因概括成曹操掀起『文字獄』,但崔琰之事具有特殊性,文字獄隻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一種表象而已,肯定在文字獄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因素。

4:結合上述所有資料,匯總采納最大概率,結合其他史料後,筆者個人認為崔琰的死,是在政敵《曹植黨嫌疑最大》的污蔑下,曹操因懷疑崔琰對自己『稱王行為及政令不滿』或『崔琰結交繁雜可能與反對派達成某種一致』而處死崔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