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當時的八零後孫權接管江東,年紀才十九《虛歲》,按現代就是剛升到高三的學生,還好當時沒有高考,不用雞鳴而起,廢寢忘食學習,準備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大戰”,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大小孩。
相比十年寒窗苦讀天下聖賢書籍,一生未必能得到一官半爵的當時寒門讀書人,孫權真是碰上英勇無比的好父親、好兄長,年紀輕輕就繼承家業統領江東五郡《會稽、吳郡、丹陽、廬陵、豫章》,成為人人羨慕的一方大佬,世人眼裡就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幸運兒,雖面子上看似很風光,但裡子未必那麼光鮮,為何這麼說呢?
▲江東
興平二年《195》,兄長孫策從歷陽渡江開辟江東之地起,至建安五年《200》去世,在江東時間僅為短短五年,且去世年初《200》,豫章太守華歆舉城投降而才平定豫章郡,之後從豫章郡分置廬陵郡。
故此,孫策在江東期間內基本上是征戰搶占地盤,以武力壓制反抗,根本沒有好好經營江東,或許孫策感覺到此點,臨終前還囑咐弟弟”舉賢任能,以保江東。
“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
孫堅、孫策
確實此時,已搶占江東地盤,但未必百分之百保證江東之地就完全屬於孫氏家族,有句話說得好”創業難,守業更難。
“從此,考驗孫權的命運之門已打開,平定不久的江東經營之路肯定有不少障礙物阻擋前進,路就擺在眼前,怎麼走還得靠自己造化,結果無非有三種,其一為敗光家業,其二為守住家業,其三為發揚光大使家業更上一層樓。
當時的孫權還未必想過第三種情況,隻一門心思想第二種情況。
有人就會問,有這麼難嗎?
確實當時情況不是很樂觀,可以說相當嚴峻,逐步了解一下其一二。
屬下臣僚
陳壽所撰寫《三國志》中極其簡單記錄孫堅為”孫武之後”,韋曜所撰寫《吳書》中卻記載為”堅世仕吳”,但身為東吳四朝重臣韋曜,美化吳氏君王家族可能性太大,倒是南朝宋的劉義慶所撰寫《幽冥錄》中記載為”孫鐘,吳郡富春人,堅之祖也。
與母居,至孝,篤信,種瓜為業。
“如此說來,孫堅為”瓜農”孫子,撇開這個身份正確與否,但可以斷定孫氏家族並不是顯赫的名門望族,而是後世人所稱呼的寒門。
▲程普、黃蓋
如”東漢末年武將多出身寒族,謀士多出身士族。
“所言,寒門子弟孫堅能征善戰,不久成為名震天下的”江東之虎”,其部曲主要為淮泗精兵即江東而言江西之兵。
孫策的軍隊是以老爹留下來的淮泗兵為核心發展壯大起來的,有程普、黃蓋、韓當等將領。
自然而然,孫權上任之後最倚重的也是這支淮泗兵團。
《朱》俊表請堅為佐軍司馬,鄉裡少年隨在下邳者皆願從。
堅又募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許人,與俊並力奮擊,所向無前。
>>>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
孫策去世之後,由其任命的廬江太守李術接納很多從江東逃亡的人,於是孫權要求歸還,但李術卻說,”有德見歸,無德見叛,不應復還。
“直接抗命,不把”毛頭小子”孫權放在眼裡,公然反叛東吳集團。
其中,李術”多納其亡叛”反過來說明,孫權剛接受江東之時很多人渡長江逃亡,又一面反映江東不穩定的局勢,另一面反映人們對孫權”守業”的期望值很低,之所以提前過江自保。
不久孫權討伐李術,梟其首,徙其部曲三萬餘人,終揚眉吐氣,順便來一個”殺一儆百”,起到很好震懾作用。
初策表用李術為廬江太守,策亡之後,術不肯事權,而多納其亡叛。
權移書求索,術報曰:”有德見歸,無德見叛,不應復還。
“權大怒,乃以狀白曹公曰 …… 曹公不救。
糧食乏盡,婦女或丸泥而吞之。
遂屠其城,梟術首,徙其部曲三萬馀人。
>>> 《江表傳》
東漢末年亂世中,像李術一樣被武力所逼迫,無奈投降之後再反叛的事情比比皆是,如泰山賊昌豨多次反叛曹操;南中孟獲多次反叛諸葛亮等等,非親非故的降將為了自身利益再反叛之事,也符合”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的自私人性,無可厚非,畢竟人人都不是聖賢。
孫綝
然而,發生了讓孫權大跌眼鏡的事情。
孫堅長兄孫羌次子即孫權堂兄弟,交州刺史、平南將軍孫輔,擔心孫權守不住江東而遣使者與曹操暗中來往,圖謀不軌,不久被人告發,斬殺其近臣,部曲分派給其他軍隊,孫輔流放到東部地區幽禁,數年後去世。
還有,更讓孫權瞠目結舌的事情,隻出現一個”孫輔”尚可理解,事實上卻不止一個,定武中郎將孫暠即孫堅之弟孫靜長子,又一個堂兄弟,既然想趁孫策去世而混亂之際,奪取會稽自立,幸虧富春長虞翻及時制止而奪權未遂。
後來其孫子孫峻、孫綝兩人搞起廢帝、殘殺宗室等等不人道的行徑,禍害東吳政權不少,由此看來,難道叛逆行為也隔代遺傳?
有待研究。
不管臣僚李術還是親屬孫輔、孫暠的反叛行為,隻能說明一點,與孫權還未形成利益緊緊相連的相互依附的牢固君臣關系,隻為自己切身利益而行事根本不在乎孫氏集團的存亡,還側面反映出孫氏集團實力不夠強大而讓人不夠安心,使人易出現非分之想。
避難有識之士
江東五郡畢竟不是巴掌大的社區菜市場,不能僅僅依靠淮泗兵團及跟隨父兄的舊臣管理江東,還必須補充新鮮血液才能治理好江東。
精明的孫權是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但現實並非隻有美麗風景。
劉繇
當時,北方地區戰亂不斷而很多有識之士逃亡到江東地區避難。
由於門第觀念極深,通常出身於士族的名士們從心底裡瞧不起寒族人士,因而孫策”東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難。
“與宗室劉繇、名士華歆、經學大咖王朗,在江東任職時”士友多南奔”的現象,形成鮮明對比。
如孫策攻破會稽,王朗的賓客許靖、桓曄、袁忠等”浮海南投交阯”,未留在江東為孫策效力,反而投奔交趾。
興平中,《劉》繇為楊州牧……移居曲阿。
值中國喪亂,士友多南奔, 繇攜接收養,與同優劇,甚得名稱。
>>>《後漢書·劉寵傳》
還有,東莞《今山東沂水》人徐奕,當時避難至江東,被孫策禮聘為官,但不太願意,改名換姓回老家,被曹操辟為掾屬;被曹丕稱之為”社稷之臣”的廣陵海西人徐宣,避亂江東,拒絕孫策任命回老家,後來效力曹魏政權,官至司隸校尉;廣陵東陽人陳矯,同樣避難在江東,不應孫策禮聘回老家,被廣陵太守陳登聘請為功曹,後官至三公之一司徒。
由此可知,當時威震江東的孫策也不被大多數名士們認可,何況剛剛繼承家業的”無名小子”孫權。
中原戰亂而避難至江東的有識之士群體數量龐大,原本對於思賢若渴的孫權來說,求之不得的好機會,但現實未必如此。
他們對無甚名望的孫氏家族沒有足夠信心,加之一想到孫策不善待名士之舉不自覺獨自顫抖,故此,隻是持觀望之態,沒有積極投奔到孫權麾下為東吳集團效力。
王朗
時有高岱者,隱於馀姚,策命出使會稽丞陸昭逆之,策虛己候焉。
聞其善左傳,乃自玩讀,欲與論講。
或謂之曰:”高岱以將軍但英武而已,無文學之才,若與論傳而或雲不知者,則某言符矣。
“又謂岱曰:”孫將軍為人,惡勝己者,若每問,當言不知,乃合意耳。
如皆辨義,此必危殆。
“岱以為然,及與論傳,或答不知。
策果怒,以為輕己,乃囚之。
知交及時人皆露坐為請。
策登樓,望見數裡中填滿。
策惡其收眾心,遂殺之。
>>>《吳錄》
江東世家大族
當初,廬江太守陸康沒有借給袁術三萬斛米而結仇,於是袁術派遣孫策攻取廬江,一個月之後陸康去世,其宗族百餘人逢此戰亂及饑荒,死了近一半。
陸氏為吳郡名門大族,就這樣與孫氏家族結下仇恨。
孫策平定吳郡,會稽人吳軍太守盛憲,避難至外地。
孫權掌權之後,繼續迫害他,盛憲與孔融關系較好,孔融特地寫《論盛孝章書》,求情於曹操,於是曹操打算征盛憲為都尉,但為時已晚信還未到手,盛憲被孫權所殺;孫策攻打會稽時,太守王朗派遣會稽人周昕等率兵迎戰,結果被孫策所殺。
虞翻
這也許是無奈之舉,盛憲、周昕等人堅決反對孫氏家族入主江東,之所以孫氏家族隻能拿起屠刀斬除擋路者。
但總不能殺光江東舊勢力,俗話說”強龍鬥不過地頭蛇”,身為外來戶孫氏家族暫時能靠武力強行治理,但不是長久之計,不能光揮大棒,還得加胡蘿卜,於是孫策采取了一些緩和關系措施。
虞氏家族為會稽名門望族,孫策攻擊時,正值父喪的虞翻返回來想協助王朗,反被王朗勸導回家照顧母親。
平定會稽之後,孫策仍聘請其為功曹,以朋友之禮相待,還親自拜訪虞翻府第,拉攏虞氏家族。
孫權掌權之後,內部還未穩定,主要實行拉攏政策,重用曾經的仇家陸氏子弟陸遜及吳郡名門望族顧雍等等。
陸遜
陸遜年少時雙親去世,寄養在從祖廬江太守陸康家裡,他比陸康兒子陸績年長幾歲,故此,成為實際管理陸氏家族的領頭人,於是孫權有意拉攏陸遜緩和與陸家關系。
之後任命”無名之輩”陸遜為大都督指揮夷陵之戰,取得完勝。
首先陸遜具有卓越軍事才能是取勝的關鍵點,但若無孫權的有意拉攏、提拔,則不會有此結果,故此,對於雙方來說是雙贏,陸氏維系其家族的興旺,孫氏穩固其統治。
還有,孫權被朝廷授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之時,但未去就職而是讓吳郡人郡丞顧雍,全權代理治理。
之後,顧雍把母親從吳縣接到武昌,孫權親自祝賀並在庭上拜其母,公卿大臣都參加宴會,後太子孫登又前來慶祝。
孫權給足面子,還順便向江東世家大族傳遞其和平共存的念頭。
孫權稱吳王之後,第一任丞相為青州北海人孫邵,在任上供職三年後病死。
頭一次設立丞相之時,眾人都推舉張昭,之所以眾人都認為,此次丞相一職非張昭莫屬。
然而出乎意料,以敢於直諫、性格剛直為由不任用張昭,而讓資歷、威望上無法與張昭相比的顧雍擔任丞相,其實真正的目的在於,任用江東本土世家大族子弟,緩和與江東舊勢力的利益沖突。
顧雍
山越族
所謂山越人”本亦越人,依阻山險,不納王租,故曰山越。
“當時,山越人居住在崇山峻嶺之中,特別是江東的統治中心,揚州特別多。
他們”俗好武習戰,高尚氣力,其升山赴險,抵突叢棘,若魚之走淵,猿狖之騰木也。
“戰鬥力極強的他們很少願意依附官府而是自己搞獨立王國,時不時還侵擾官府。
當初,孫策渡江開拓江東之時,曾經跟周瑜說,”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
“說明孫氏進入江東之時,就把征服山越之事與攻取吳郡、會稽郡等大事相提並論,給予很大重視。
孫權繼位之後,也實行此政策”分部諸將,鎮撫山越,討不從命。
“
周瑜
如陳壽所言”山越好為叛亂,難安易動,是以孫權不遑外禦,卑詞魏氏。
“之後孫權委身稱臣於曹魏,未完全征服山越其中原因之一, 與山越族的矛盾一直存在很久。
外部狀況
孫策去世之時,外部的焦點都集中在兩位巨無霸大佬袁紹和曹操PK 中,袁紹意在一舉消滅曹操,也不采納沮授的循序漸進消滅敵人的建議,一意孤行,相對實力弱的曹操聚集兵力,駐守在官渡迎接大戰。
諸侯勢力圖
雖曹操曾揚言征討東吳,那隻是向外界展示,現在其力量充足,不僅能迎戰袁紹還有餘力征討東吳,目的在於向世人顯示其力量強大,其實就是心虛的表現而已,還好在張纮的勸諫下,借坡下驢,實際上曹操無暇顧及東吳,反之孫策死之前,還曾”陰欲襲許,迎漢帝。
“這才是當時的真實情況,不管怎樣,對於孫權來說,沒有外部強敵的侵擾而真是不幸中的萬幸之事。
曹操聞孫策死,欲因喪伐之。
侍禦史張纮諫曰:”乘人之喪,既非古義,若其不克,成讎棄好,不如因而厚之。
“操即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 《資治通鑒》
身為老鄰居”坐談客”劉表,無太大野心,不會輕易主動進攻,對於剛上位的孫權絕對是”好鄰居”。
相反,孫策死之前進攻江夏,打敗黃祖,獲”其妻息男女七人,斬虎、《狼》韓晞已下二萬馀級,其赴水溺者一萬馀口,船六千馀艘,財物山積。
“隻因廣陵太守陳登,聯絡嚴白虎餘黨策劃侵擾江東,於是孫策撤回丹徒準備征討陳登,但不幸遇刺身亡。
孫權
結語
孫權繼承父兄之業並非想象中那樣風光無限,而是佈滿荊棘-內部反叛、有識之士的觀望、山越族反叛、與世家大族的矛盾、外部威脅等等,幸好父兄留下張昭、周瑜、程普、黃蓋等能臣,加之後來加入的魯肅、諸葛瑾等精英的支持下,終於開拓屬於自己的路,勇往直前,終究不僅保住家業,還發揚光大,超越父兄成為叱吒風雲的三國三巨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