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高順,可能有人為滿臉茫然,不知道他是誰,但更多的人,應該對他充滿了惋惜。
高順,表字不詳,是呂佈麾下最得力的幹將。
此人為人清白有威嚴,又擅長訓練士卒,在呂佈軍中有很高的威望,他的七百部曲,更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有『陷陣營』之稱。
這樣的人,原本有機會,成為像五子良將那樣家喻戶曉的存在,可惜呂佈卻對他知忠不用。
更令人惋惜的是,就算被呂佈傷透了心,他也寧死不背叛呂佈,最終隨呂佈一起殞命白門樓,早早退出了歷史舞臺。
眾所周知,曹操一向求賢若渴,不僅提出了『唯才是舉』的說法,並三度發佈招賢令,還經常試圖挖對手的墻角,甚至連背叛過他的人,他也不打算輕易放手。
例如,同樣隨呂佈一起被梟首的陳宮,原本是曹操的麾下,就連呂佈的妻子,這樣的後宅婦人都知道,曹操待陳宮如赤子,當初曹操征討陶謙,為父報仇的時候,並兗州托付給了他。
可是陳宮卻辜負了曹操的信任,在曹操遠征期間,把兗州獻給了呂佈,導致曹操的地盤,僅剩三城,陷入了絕對的低谷。
《三國志》記載:『會張邈與陳宮叛迎呂佈,郡縣皆應。
荀彧、程昱保鄄城,范、東阿二縣固守,太祖乃引軍還』到了曹操擒呂佈之後,卻沒有對陳宮咬牙切齒,反而試圖勸陳宮重新為自己效力。
陳宮一心求死的時候,曹操更是淚流滿面,親自為其送行,令人動容不已。
那麼,連曾經的背叛者,都能夠容下的曹操,為什麼卻對忠義無雙,能力卓越的高順不管不問,任憑他隨呂佈赴死了呢?
對於這個問題,小編有以下幾點猜測。
一、他與陳宮有舊情,與高順毫無交集
曹操起兵之初就曾下令,如果敵人被包圍後才選擇投降,那就殺無赦,正是因為曹操的這一命令,於禁連自己的故友都沒有放過。
呂佈率高順等人投降的時候,同樣到了窮途末路,就連是否接受呂佈這樣的名將,曹操都猶豫不已,最終在劉備的建議下否決了,又怎麼可能留一個高順呢?
畢竟因為呂佈的知忠不用,高順在當時可能知名度並不高,曹操是否知道他的存在都不一定。
陳宮卻不一樣,曹操既然曾經對他毫不設防,可見兩人交情不錯,而且陳宮的能力也不容小覷。
在用人之際,一個知根知底的人,比一個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人,用起來要順手很多。
而且這個時候,如果重新收服了陳宮,曹操完全不用擔心再次被背叛,反而是陳宮要每日戰戰兢兢,生怕曹操翻舊賬,這對曹操而言百利而無一害,他何樂而不為呢?
二、高順在呂佈軍中影響太大
如果想要徹底收服一支軍隊,要麼連他們的主將一起收編,贏得其主將的忠心,就相當於贏得了這支部隊的忠心;要麼就殺掉所有的主心骨,將這支部隊打散,然後重組,徹底化為己用。
而曹操殺高順,選擇的就是第二種方法。
畢竟他已經聽從了劉備的建議,除掉了呂佈,如果這個時候,再留下高順,讓呂佈舊部有了主心骨,則很容易發生反叛,那樣的損失,遠不是一個高順能夠彌補的,這對曹操而言得不償失,所以即便曹操知道高順的存在,即便曹操再想將高順收歸麾下,他都不能冒這個險。
而陳宮不一樣,雖然他同樣是呂佈陣營的核心人物之一,但是他的身份是謀士,而且原本又是從曹操陣營中倒戈而來的,因此他在呂佈舊部中,號召力遠不及原屬呂佈的武將,憑借他屢次叛主的經歷,大約也不會有為呂佈報仇的心思,所以如果能將其收降,曹操完全可以放心的用。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曹操一向求賢若渴,甚至連曾背叛過自己,將自己坑慘的人,也能做到不計前嫌,卻對忠義無雙的名將高順不聞不問,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高順名氣太小,沒能引起曹操的注意;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高順在呂佈陣營中,號召力太強,曹操害怕殺害呂佈之後,呂佈舊部會在他的號召下反叛。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