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8年黃巾起義到280年孫皓降晉,戰亂不斷的三國持續了92年。
晉武帝司馬炎在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兩代三人』努力的基礎上,終於一統三國。
可沒想到,西晉隻持續了短短51年,如果司馬懿泉下有知的話,估計要欲哭無淚了。
司馬炎和西晉朝廷到底下錯了哪幾步棋,導致了這樣的結局?
晉武帝司馬炎
第一步錯棋:讓各地宗室藩王帶兵
從曹丕到司馬炎,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曹丕因為與曹植、曹彰爭儲的心理陰影,一直對曹氏宗親的權力限制的非常嚴格,甚至不能離開封地、不能進京。
曹丕害怕有野心、有權勢的宗親對皇權構成威脅。
但是在高平陵之變時,也帶來一個問題,沒有強有力的各地藩王站出來保護曹家皇帝,對抗司馬氏。
司馬炎從這段歷史中看到了事物的另一面,他大量分封宗室藩王,並且在277年頒佈詔書,明確藩王『大國置三軍五千人,次國二軍三千人,小國一軍一千一百人』。
歷朝歷代,兵權都要掌握在中央政府手裡,國家和政局才會比較太平。
兵權不管是在異姓大將手上,還是在同姓藩王手上,人性的惡劣總會爆發出來。
西晉的問題是,還不是少數幾個人有兵,每個藩王都有兵,於是一旦中央政府失去控制,誰都不服誰,就亂成了一鍋粥。
看看《晉書》、《資治通鑒》有關『八王之亂』的描述,實在亂不可言。
晉惠帝司馬衷,司馬炎之子
第二步錯棋:讓智力有問題的兒子繼位
『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確實是選擇權力繼承人的首要原則,否則很容易引起諸子奪位、群臣分派、朝局內鬥。
袁紹、劉表、曹操、孫權都曾經有過反面案例。
但問題是,這個原則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嫡長子智力有問題,也不把他換掉,那就是和自己的事業開玩笑了。
司馬炎的太子司馬衷,年少時就被人懷疑智力有問題。
司馬炎也一度想過要把他換掉,曾經讓人拿了很多文件叫司馬衷處理。
太子妃賈氏很害怕,找人代太子作答,為顯得太子水平高,答卷中引用了很多古文。
幸好有一個官員張泓提醒賈氏,太子沒什麼學問,皇上也是知道的,如果答卷中引用太多古文,反而會讓皇上覺得是在作假,『不如直以意對』。
最後這個張泓寫好答案,再讓太子抄好,送到晉武帝司馬炎那裡,居然蒙混過關了《《資治通鑒》記載》。
從這個故事裡可以看出。
司馬衷的智商有點問題,並不是一個秘密,如果司馬衷的答卷太有水平,司馬炎都會覺得他在作假。
可是,就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司馬炎堅持傳位給司馬衷,確實太過兒戲了。
司馬衷上臺後,完全無法控制西晉的局勢,兄弟叔叔都起來造反。
匈奴首領、前趙皇帝劉淵
第三步錯棋:姑息北方匈奴勢力坐大
當初曹操為了穩定北部邊境,把南匈奴部落南遷到並州《山西》一帶,和當地漢人雜居。
南匈奴被分成五部,每部選尊貴者為帥,另外派漢人為司馬,監督各部。
同時,曹操把南匈奴單於呼廚泉留在了鄴城,名義上給予高官厚祿,實際上是切斷呼廚泉和部族的聯系。
通過南遷、分割、人質等手段,曹操基本瓦解了南匈奴的政權組織。
到了司馬炎時代,中央政府對南匈奴逐漸喪失了警惕性。
很多人覺得匈奴已經是自己人。
當時,南匈奴最有威望的首領是劉淵《左部帥》,他的父親劉豹《也曾任左部帥》是呼廚泉的哥哥於夫羅的兒子。
史書記載,劉淵文武雙全,而且因為從小在洛陽做人質《劉豹死後,被放回繼任》,和西晉的很多高官關系很好。
甚至有司馬炎的重臣曾經推薦劉淵領兵去平定東吳、平定禿發樹機能。
司馬炎雖然總體上對劉淵有一些戒心,一直沒有重用他。
但也沒有聽從司馬攸、孔恂的建議,及時殺掉劉淵。
而且,對於匈奴五部、幽冀豪傑紛紛投到劉淵門下的動向,司馬炎也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前趙《漢國》滅西晉形勢圖
傻瓜皇帝司馬衷繼位以後,外戚楊駿《司馬炎嶽父》輔政。
楊駿居然背棄了曹魏以來分而治之的做法,任命劉淵為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等於在五部之上加了個領導崗位,幫助劉淵進一步樹立了在匈奴部落中的權威。
等到西晉『八王之亂』爆發,劉淵很快就自立山頭,建立漢國《史稱『前趙』》,追尊後主劉禪,以獲得中原漢族的支持。
最後,西晉在劉淵兒子劉聰手裡滅了國,殘餘勢力退到江南成立新政權,史稱『東晉』。